
清明说鬼
(之一)撞鬼清明的天气令人难以捉摸,咋暖还寒,阴晴不定,想来也不奇怪,清明乃鬼节,鬼门大开,鬼属阴,既是鬼节,那么也该有相应的气氛所衬托才对。从小听着鬼故事长大,我一直是相信有鬼神存在的。去年的一次经
(之一)撞鬼清明的天气令人难以捉摸,咋暖还寒,阴晴不定,想来也不奇怪,清明乃鬼节,鬼门大开,鬼属阴,既是鬼节,那么也该有相应的气氛所衬托才对。
从小听着鬼故事长大,我一直是相信有鬼神存在的。去年的一次经历感觉有如“撞鬼”,至今想起还是心有余悸。
是冬天的一个晚上,那天在老爸家里吃完饭,我就驾车回自己的小家,从老爸家里的小区出来,要经过一段一公里左右的内街小巷道,那时候已经是晚上的九点多了,天气寒冷,街灯昏暗,街巷行人很少,我刚驶出小区大门,就看到前方有人在走,只见四肢都在晃动,细看之下却只有肩膀没有见到头。“见鬼了!”我只感到毛骨悚然,全身发麻。小巷较窄,掉头不方便,只能硬着头皮向前开,到了前方鼓起勇气一看,原来是一个驼背的老妪,因为背驼得实在厉害,头只能弯着将就,走动的时候在后面就只是看到高高的驼背,脑袋就隐藏在“驼背山”之后了。
搞清楚知道不是“撞鬼”了,我才松了一口气!
那次经历使我常常想起一句骂人话——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可是你出来吓人就是你不对!此话虽然缺德,似乎不无道理。
(之二)扫把鬼
乡下地方想来更是鬼魅横行。小时候听老人讲的故事中,大部分的主角都是鬼,什么水鬼、吊颈鬼,还有扫把鬼。印象中扫把鬼最怕人,它无处不在,小孩淘气了,要叫扫把鬼;睡觉睡晚了,扫把鬼也要出来了;晚上贪玩不回家,也要小心它要拖人。
母亲一直多病,小妹才一岁左右,她又病发住院了,我们兄妹三人独自在家,基本上就是哥哥带着我们。有天傍晚,妹妹不知怎么回事老是哭闹,怎么哄都不行,哥哥烦了,就吓唬说:“哭、哭!再哭就叫扫把鬼出来!”,这话还真灵,妹妹立马不哭了,然后哥哥要帮妹妹洗澡,叫我进屋拿衣服,那时候经常停电,所以不少时间都是点油灯,煤油还要凭票买的,为了省点煤油,一般很迟才点。我进到里屋,心里直打鼓,感到黑黑的屋里哪个角落都可能藏着一个鬼,急急忙忙拿了衣服就往外跑,因为心慌,到了门口就摔了一跤。哥哥心里正烦着,见此就骂了一句:“干什么?有鬼追你吗?”我又怕又委屈,“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妹妹见我哭也跟着哭闹起来,哥哥见我们都哭了也忍不住了!兄妹三人哭在一起,那情景,真叫凄凉!
事情虽然过去了许多年,可那天晚上的事,我依然记忆犹新,每次想起,心里都是酸酸的!
(之三)土葬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特别强,对土地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情,无论跑得多远,根基始终是连着出生地,年纪大了,更加讲究个叶落归根,想尽千方百计也要回到家乡,对于死亡,老辈人都说死在自己家里是福气,能够躺在祠堂给儿孙哭拜,再由孝子贤孙披麻戴孝的送进选好的山地,“尘归尘,土归土”,那就叫功德完满了。
在大概二十几年前,大部分的殡葬形式都是以土葬为主,虽然政府已经意识到“死人不占生地”,但是推行起火葬来真是举步维艰。农村人不用说,连城镇的人家遇上白喜,也会想尽办法让死者入土为安!否则的话,那家的子孙一定让人冠予不孝的罪名。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小时候感觉经常死人,不定哪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又看见谁家门口贴上了白色的丧符,里面的哭泣声隐隐约约传出,令人心理发毵。丧主家的门口一定是半掩着的,路人随便往里一瞧,就可以看见停放在厅堂里的棺材。心里明明知道,可又抑制不住好奇想看,待看到油漆得泛着冷光的棺材,恐惧感也就到里极点,只觉心跳加促,头皮发麻,只想快快离开。
乡下地方崇尚的是死者为大,无论经济宽裕还是家徒四壁,在丧葬俗例上都是不会吝啬的。“打斋”、“跳丧”、“送桥”,还有“做七”,一样都不会少。经济较好的,单单“打斋”一项就要连续七天,“打斋”要请来和尚,在这七天里,和尚们除了吃饭,都是轮流不停的敲打念经,亲朋乡邻按照辈分大小、亲疏远近的前往吊丧,来者几乎进门就哭,然后是烧香、磕头,再然后就吃流水席。说到丧家的流水席,这里还有一个讲究,酒菜可以将就,饭就一定得做好,如果饭煮的不好,或者夹生、或者糊了,那就不得了了,因为饭煮坏了,客人肯定吃的不好,于是人们就会说死者吝啬,最后一顿饭都不想请人吃。因为有这个说法,所以丧家请来煮饭的师傅一定要有顶好的水平。
“打斋”和“跳丧”之后就是“送桥”,即把死者送过奈何桥。这也是非常讲究的,由大和尚手举灵幡,至亲(子或孙)捧着香火,随着大和尚选定的路线(当然是在灵堂之内)缓步圈走,大和尚口颂经文,随行者不断的散洒冥币——此乃买路钱呐!到了“桥头”,头两次一般都是无法前行的,据说是死者留恋亲情,不愿上桥离去。到了第三次,和尚接过香火终于要上桥了,这个时候,除了和尚之外,其他人是不能够跨过“桥头”的,和尚一声“去吧!莫再回头!”,于是哭声大作,表示人鬼殊途,阴阳永隔。
以上的仪式都是在晚上进行,左邻右舍对这一切是不能有任何不满,所谓死者为大嘛!一整夜里,丧主家的各种声音不绝于耳,于是感觉连灯光都暗淡了许多,大人们脸色也透着惨然,这个时候,无论平日多么调皮捣蛋的孩子都变得规规矩矩,连讲话的声音都降低了。
所有的仪式做完之后就到了出殡了,我们家乡把出殡叫做“上山”。
“上山”的场面壮观非常,长长的送葬队伍伴着震天的哭声,沿途飘飞的纸钱、缠绕的香火,中国人是宁亏生人不亏死者的,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坟地早早准备好了,棺材从出门到下葬,都由青壮年男子轮流抬着,中途不能停顿,更不能下地。到了坟地,死者至亲先跳下墓坑,意为“暖坑”,再把坑里的泥巴石头往四围扔,扔得越远,表示死者越有福气,荫泽子孙。这些都做完了,再把棺木放进墓坑,这时候就不能号啕大哭了,因为据说眼泪落在棺材或者坟堆上就是不吉林的事。
填好坟墓之后,最后的仪式就到花圈的摆放,孝子贤孙的摆在最前,亲友的按照辈份安放,谁家坟头摆的花圈最多就表示这家人丁兴旺,人缘最好。
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葬礼就可告一段落。
(之四)树葬
人的一生之中,最能够引人关注的两件事应该就是出生与死亡了,对比于生,似乎死亡的影响力更大,这一点,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