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温总理在酒泉工作的日子

我们和温总理在酒泉工作的日子

摭罗散文2025-04-10 04:30:09
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家宝曾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十一个春秋,留下了不少感人的故事。至今大家提起温家宝来,仍然津津乐道。近日,笔者采访了曾与温家宝在甘肃省地矿局酒泉第四地质勘查院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老朋友马海山、冯俊国、白志荣、张子靖、王殿修等人,大家回忆了当年温家宝总理在酒泉工作、生活时的一些往事。
(一)从实习生到地调队副队长
1968年2月,文化大革命的红色浪潮席卷中国,偌大的北京似乎也放不下平静的书桌。正在北京地质学院构造地质专业攻读研究生的温家宝被迫放弃学业,主动要求前往“边塞”甘肃工作,从此与祁连山相伴十多年。
温家宝到甘肃后,被分配到地处河西走廊酒泉的甘肃地矿局区测二队工作。普通先后在丰乐河修过水库,在酒泉下河清农场当过炊事员,在野外五分队矿产组当过地矿员。1974年温家宝被调到队机关政治处工作,从一般工人干到了副队长。
在酒泉工作期间温家宝还遇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张蓓莉。张培莉家在兰州市,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当时在甘肃地质局从事岩矿鉴定工作。由于工作原因温家宝和张蓓莉经常见面,渐渐相互了解,建立了感情,两人七十年代年结婚。
在基层劳动和在一线工作的这六年时间里,温家宝给同事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特别能吃苦。他的工作责任心非常强,尤其当地矿员时,野外观察、记录都很细心。在甘肃地矿局内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温家宝在甘肃地质局工作期间,条件非常艰苦。他曾到酒泉灌溉面积最大的洪水坝河工作。当年担任野外五分队矿产组组长的马海山,有两件事至今记忆犹新。
第一件事发生在青海省一个叫小龙口的地方。那时,他们在那里搞地质调查,居住的帐篷搭在半山坡,坡下是一条河流,那些天,连降暴雨,他们被迫连移了三次帐篷。后来,山上泥石流滚滚而下,坡下的河堤被洪水冲垮了,他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一位技术员面对此情景,吓的连帐篷都不敢出,当时连组长马海山都不知该怎么办。这时,一向话语不多的温家宝很镇定地站出来说:“大家千万不要慌,我们先把技术员弄出帐篷,然后快速向安全地带转移。”于是马海山立即按照温家宝的话指挥大家,他们刚把那位技术员劝出帐篷,一块斗大的石头就从山上滚下,瞬间就将帐篷卷入河流,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大家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第二件发生在甘肃张掖,那一年夏天,分队30多人都集中在张掖地区临泽县的北山一带搞地质测量,由于人多,粮食眼看就要吃完了。出现这这种情况,首先要与外界取得联系,而出山又没交通工具。从驻地到山外至少要走60公路,由于天太热,又是荒郊野外,出去很危险。这时候,温家宝自告奋勇地主动要求出山去联系粮食。最后为了有个照应,作为组长的马海山也决定和温家宝一起去。他们从早晨7点出发,一直走到下午3点,正在他们精疲力竭、口干舌燥,茫然无助的时候,意外地遇上了分队执行任务的汽车,这才接济上大家急需的粮食和蔬菜。
温家宝在酒泉参加工作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区测二队内部在搞派性斗争,各派之间明争暗斗,弄的人心惶惶。为了化解矛盾,省地矿局调整了队上的领导班子,同时从基层和一线选拔一批为人正派,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到机关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工作表现突出、又不参加派性斗争的温家宝成了第一人选。1974年,温家宝被调到队机关政治处工作。
1976年,温家宝被组织任命为地调队政治处负责人,1977年升任地调队副队长。走上领导岗位的温家宝,更加表现出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精神。
1978年,时任副队长的温家宝,因工作突出,单位破例为他升一级工资,这样的好事在地调队还是第一次。但温家宝把这次机会让给了在一线工作的同志。当时,很多人对他的这种做法都无法理解,他对同事们说:“做人要时刻为他人着想,应该把这有限的工资发给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同志。”
与温家宝一起工作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他有一条为人处世的原则:该让人的他非让不可,不该让人的他坚决不让。
早在1970年,队上要抽调几位同志到会宁参加农宣队工作。会宁是甘肃最贫困的县之一,抽谁都不愿意去,当时温家宝正随矿产组的同志在祁连山南部搞地质调查,听到这个消息后,他马上给新婚的妻子张蓓莉写信,动员妻子去会宁。当时妻子张蓓莉有身孕,组织上考虑她的实际情况,没有答应,但温家宝和张蓓莉一再要求,最后组织只好派张蓓莉去了会宁。
(二)勤奋好学,特别能吃苦的“温技术员”
现年70岁的杨虎学是酒泉市肃州区丰乐乡二坝村农民,上世纪60年代末曾担任过二坝村大队的革委会副主任。他对当年温家宝劳动锻炼的情景记忆犹新。
杨虎学说,记的那是1968年9月。温家宝和另外4个男同志及2个女同志来到二坝大队劳动锻炼。那时候运输工具少,运肥料主要依靠大车。杨虎学经常赶皮车,温家宝和其他几名地调队的年轻大学生就给皮车装肥料。对温家宝杨虎学最突出的印象是:话不多,但干活很踏实。后来丰乐公社在台子沟修水渠,社员们给渠装背石头,温家宝和社员一样背,并不比当地劳动力背的少。
与温家宝再次见面是1970年7月,那时候,杨虎学在镜铁山二把哈垃领着社员修备战路。有一天,温家宝和地调队一位叫小米的同事拉着骆驼,路过二把哈垃,天快黑了,走的十分疲倦。杨虎学走出帐篷遇见温家宝和小米时,见两人嘴唇干裂。在这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见到丰乐公社认识的熟人,温家宝显得很高兴。第二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惦记着工作的温家宝和小米就出发了。谈起这件事,杨虎学显得很激动,温家宝以及地调队同事们的吃苦精神令他今生难忘。
杨虎学深情地说,今天回顾起来,温家宝虽然是个大知识分子,现在是国家总理,但那种吃苦精神让人佩服。
陈志丑是酒泉市肃州区丰乐乡三坝村五组农民,上个世纪70年代曾在酒泉火车站当过几年装卸工。这期间,他有幸认识了温家宝。对温家宝的印象,陈志丑概括了四个字:朴素,随和。
陈志丑回忆说,当时他在火车站行李房干活。温家宝经常到火车站行李房,主要领取从外地调运来的地质、水文器材,每一次去温家宝都和和气气,跟装卸工人聊上几句,器材一到就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