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庄旧事之四

小李庄旧事之四

浸浴散文2025-08-11 10:55:35
麦收马上就要结束了,偶尔听到河堤上蝉的嘶鸣声,把我的思绪又带到三十年前的儿时摸爬杈的美好时光。摸爬叉,是小时的农村里的孩子们在麦收期间和期后最喜爱晚间活动。何谓爬杈呢?这是鲁西南的方言,爬杈指得是蝉的
麦收马上就要结束了,偶尔听到河堤上蝉的嘶鸣声,把我的思绪又带到三十年前的儿时摸爬杈的美好时光。摸爬叉,是小时的农村里的孩子们在麦收期间和期后最喜爱晚间活动。
何谓爬杈呢?这是鲁西南的方言,爬杈指得是蝉的幼虫。至于为何叫这个名字,还从未细考过。究其因,大约是因为这些虫虫们总会爬到树杈上去蝉蜕吧!而至于说到摸,应该是多数人在夜间去抓爬杈,夜色浓浓,大概只有摸字才更加传神吧!所以感觉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还是来源于民间。
每次麦收归来,稍稍有点空闲的我们兄弟俩总会提着一把小铲,拿着一个玻璃瓶子到村头的小树林里摸爬杈。此刻的天空尚是一片明亮,红通通的太阳亦然悬在西天,行走在斑驳的林荫间,感觉到傍晚时分的丝丝凉意,树林里早有一些家里兄长姐妹多的孩子因不需要他们麦收而提前到树林里摸爬杈。于是大家边说笑着,边低头寻找爬杈的踪迹。此时的爬杈是不会上树的,最多只会藏在洞里,用爪子揉开薄薄的一个洞,静等夜色的降临。而我们这些摸爬杈的高手们就凭着谁得眼尖来发现那些急于出头的爬杈们。
如果因天色太亮抓不到爬杈,我们偶尔也会抓一些萝卜虫回家喂鸡。碰到运气好的话,我们也会摸到一些爬杈。一般在夜色朦胧时或新雨之后,爬杈们总是急不可耐地破洞而出。每当发现一个爬杈的薄洞时,全身都兴奋地颤抖起来,高兴地大叫起来,随即又掩口不语,小心翼翼地趴在地上,用手指伸进洞里,运气好的话,傻乎乎的爬杈们就会用两只前爪抓着你的手指被你一下子提出洞来。如若不然,遇到聪明的爬杈,它不会抓你的手指,而是一味地向后退,这时你则须要快速的用铁铲挖爬杈洞,直到把爬杈挖出为止。高兴地把爬杈在手中把玩良久才会慢慢地不舍地放在瓶子里。再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随着夜幕的降临,一切开始模糊起来。再好的视力也慢慢无济于事了。有条件的孩子总会拿着一个手电筒,而没有条件的人则只能手摸了。每当看到地上黑乎乎的正在运动的小动物,总会忍不住用手去摸一下。为此也没少闹了虚惊。记得有多次摸到金龟子,呵呵一笑之后,总会生气地摔向一边。还有两次摸到过癞蛤蟆。还有一次更加惊险的应该是摸到一条小蛇,不过还好并没有伤到我什么。古代的人没有手电,只能靠手摸,所以摸爬杈一词应该是比较有渊源的吧!
一般情况下,一个晚上也能摸到十只八只的爬杈。运气不好时,也可能一只也摸不到,运气好时,也能摸十几个。等到母亲做好了饭,总会在村头喊上几声我们的小名。我们总会答应着,恋恋不舍地跟着母亲回家。回家后,妈妈就会把爬杈泡到水里洗几次,然后丢到一个盛了半罐盐水的罐子里,盖上盖子。
通常会淹上三四天。罐里的爬杈也有了二三十的样子。母亲就会把爬杈从罐里捞出来,在清水里稍稍洗一下,再把它们放在加了少许油的炒菜锅里焙。这时候的我们兄弟们总是十分的猴急,不停地观察锅里的爬杈,真可谓垂涎三尺啊!终于出锅了,母亲不舍得尝一下,总会让我们兄弟去分配。于是,你三个我两地分开来,各吃各的。大一点懂事,总会把香喷喷地爬杈放在母亲的嘴里,母亲这会儿总会笑得十分灿烂。我们每个人分得的爬杈总是不舍得狼吞虎咽地吃下去的。我们总会十分精细地品尝爬杈的每一个细节。通常我们会先吃爬杈的四肢,呵呵!不止四肢而是六肢,焦碌碌的,金灿灿的,放在嘴里细细地咀嚼着,直到嚼成了细沫子才会吞着口水咽下去。接着会把爬杈的头部取下,再把爬杈的外壳剥下来,再截取爬杈的后堵(尾部),逐一吃之。最后才会慢慢享用爬杈的背部和胸部的肌肉。这仅仅是一只爬杈的吃法。至今尚深深地印象在我的记忆里。
年龄大起来,早早地离开了家乡到外求学、工作。这个儿时最有趣最实惠的活动也与我等无缘了。谁知后来结婚生子后,偶然提起此事,方知老婆才是此间摸爬杈的高手。后来不断地享用到美味佳肴——油焙爬杈则有赖于老婆所赐。因为我的眼睛早已近视了,再也无法享受到夜晚摸爬杈的乐趣了。
这几年一直在外漂泊,但每年暑假归来总会有爬杈等着我去享用。这一切都能体现老婆对我的深情厚意。老婆虽然不善言谈,但一颗红心始终向着俺这一个大老粗!其能不知足哉!!
小小的摸爬杈一事,仅仅是儿时活动的一种。但却是在那个物质和精神极为贫乏的时代中最为实用最为精彩的一个活动。让我们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学会了合作和分享,让我们在享用美味时学会孝敬父母长辈。一切美好的品德都要来自于生活。所以以前学校提倡的五育并举十分有道理有必要。现在,已经把“劳”字从中去掉,自是大大的不妥啊!劳动,实践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源泉,这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至今怀念着那些值得回忆的儿时的点点滴滴!!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