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善于读书吗

你善于读书吗

群党散文2025-03-14 11:33:56
对于读书,刘向说:“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当了一辈子编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作用体会颇深。因此这句名言是有分量,有深意的。“善读可以医愚。”换言之,不善读,就不可能医愚,甚至致愚。一个“善”字可谓玄妙之极。
“善”就是方法、方式恰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古至今留存于世的书籍到底有多少?估计没人能说清。一个人一生即使不吃饭,不睡觉也难阅尽天下奇书的千万分之一。天底下有不少读了一辈子书的人,但真正从书里走出来,将书中的知识、思想跟社会实践、人生经历、自我感悟融会贯通且形成新的创意或自成体系、风格的却不是很多。更有甚者,有的人看似满腹经伦,但一生竟写不出一篇像文章的文章。这样的人容易受别人想的支配,被人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俨然成了容纳别人思想、文化的器皿。因此我们可以叫他“书虫”或“书橱”。有一位作家说得好:“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书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一个“淘”字,摹其被动和艰难;一个“点”字状其从容和睿智。读书的方式、方法不同,其结果竟是天壤亡之别啊!
“善”体现了一种明智的选择。
书籍如山似海,人生又极其短暂,作学问又不能不读书。怎么办?我以为,读书应从最好的开始。历史学家顾颉刚和大文豪郭沫若均在四五岁时开始背诵四书五经,茅盾先生少时即能背诵红楼梦八十回,鲁迅、冰心、叶老在少年时代都是最好文章的“背诵专家”。这就像牛吃草,先吞进肚里去,然后再反刍消化一样。一个人的记忆的黄金年华是有限的,错过了便不再回来。再者,好文章是经过数千年岁月的侵蚀,风雨漂洗甚至经过大浪淘汰之后而留下的人类文化的上品、精品。读这样的文章就像饮食要讲究营养一样,虽少而精,对身体的复员或发育都是不无裨益的。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太史公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气”从何来?非读精华篇章不能养成其“气”。
“善”就是要用甄别、批判的眼光去读书。
古语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前人或别人的书,如果不经过大脑思考而一味地去盲从或百分百地去认可,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大脑永远都是被动、落后的。因是无疑而读,所以发现不了任何问题,更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思想。清代一个叫戴震的人,幼时读《大学章句》便向塾师频频发问、质疑,直到明白《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大儒等一系列问题之后也不罢休。他最终成为大学问家也就不足为奇了。近来青春文学被炒得火热,韩寒因被追捧而开始“数落”起文学巨匠巴金来了。如果是实事求是地评价甚至用批判的眼光去研读巴金的著作,那是应当提倡、鼓励的。遗憾的是这位开车先生的立足点出了问题。这倒使人想到了“青春文学”这顶桂冠到底有多少“文学”的光焰了。人们是不是该用真正文学的标准去衡量一下“青春文学”了。“文学自有它的客观标准,对年龄中立,它不问是青春还是金秋……青春写手的文字总的感觉是空洞、虚假而雷同……文字漫无节制,充斥着没有意义的句子,没有实质的情调,没有内涵的想像,跟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相去甚远……”这是一位作家在《中国青年报》上公开发表的言论。面对头脑有点发热的十几万青春粉丝,这位先生首先发出不同的声音,并从纯文学的高度一针见血地对新概作文进行“批判”,其勇气可佳,其精神可赞!我们这些执笔为文的写手们有没有怀疑甚至批判过这些“青春文学”,应当将此看作我们读书态度优劣的一个标志。
善于读书之窍何止于此?我的见识浅陋,也只能挂一漏万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