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何以堪矣

情何以堪矣

乐欢散文2025-10-23 20:41:28
“这是最后的晚餐了”。大早,琳达就将这事告知我。并表示此会一赴,他和男友的恋情也宣布告终。这里我姑且称她的男友为C吧。我和C打照面的机会并不多。这和我的人际网络不发达有关,也和C的其貌不扬脱不开关系。
“这是最后的晚餐了”。大早,琳达就将这事告知我。并表示此会一赴,他和男友的恋情也宣布告终。
这里我姑且称她的男友为C吧。
我和C打照面的机会并不多。这和我的人际网络不发达有关,也和C的其貌不扬脱不开关系。在我的印象中,C是那种让第一眼就要称为“好好先生”的人。不高的个头、瘦瘦的身子,带一副眼镜,给人憨憨的感觉。
他们的恋情初露兆头是某日琳达兴冲冲地提了一大袋C的考研资料回寝。我在袋子里看到了有着C笔记的照片,照片后面龙飞凤舞地写了毛泽东的《满江红》,含蓄地表露对琳达的支持和爱慕。另一个传情的东西是一枚刻着琳达的名字印章。据琳达所言,那还是C一刀刀的心血。看罢,宿舍的姐们都不由感叹琳达找了个不错的男友。
在琳达的观念中,激情的爱只是年少时的荷尔蒙催化的结果。爱情终究会沉淀为有如亲情般的温暖。所以稳妥的爱情才不会被时光消磨。于是乎,爱所该拥有的萌动和愉悦都被她用这套成人模式给抹煞了。最后留下的只是一段她和C在验证此种想法的记忆。
琳达的想法在恋爱的初期就被证明是个错误。她属于那种对学业勤奋,同时也讲究生活情趣的人。而C除了在学业上表现出不错的智力外,在为人处世、接人待物这些方面就显得欠缺情商。
当琳达看到别的恋人偶有小斗嘴、小生气、小快乐、小复合的时候,对她那有如潭水般平静而掀不起一丝涟漪的爱情便充满了苦恼。在作为C女友的那段时间,一切都是小心翼翼的。从不主动的C让琳达总是陷入尴尬的境地,虽说琳达不是那种羞涩内敛的女生,但在恋爱中,总不得不表现出的主动却也让她疲惫不堪。毕竟女孩还是希望男孩能主动些。
在这段恋情中,琳达一直压抑着自我,C却浑然不觉。情感的恶化从C离校回家,琳达留在学校复习考研开始。频繁的短信交流中,琳达发现和C的隔阂越来越深。她发觉在这段恋情中,两个人的关系根本不像男女朋友,倒像是长辈和晚辈、老师与学生。
再后来,琳达的排斥情绪越来越重,已经发展成冷漠的言语和千方百计的躲避。不想看到C的短信、不接C的电话、不C看到他这个人,连最后的解释机会都认为是浪费时间。
在C返校的前几天,琳达在短信中提出分手。恼羞成怒的C要求琳达将他以前送的书全部归还,甚至要求琳达将印章上的字磨平。同样火气冲天的琳达决意要将关于C的一切清除出自己的世界,于是翻箱倒柜将C写给她的情书找出,归得干干净净,倒好。或者他们俩都觉得在这段爱情中,自己成了受害者,对方不值得去付出。
想当初以为爱情来时,两个人憧憬着一起在W大里共谱爱的乐章,以为爱情只要相遇了,就会相伴不离,就会勾画出执子之手,比翼双飞的缠绵画卷。但在现实一幕幕的误会和冲突中,才猛然发现那被冠以爱情之名的情感竟脆弱得不堪一击,最后竟会演化成对彼此的言语攻击和心灵伤害。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作为独立的个人,琳达和C其实都不错,甚至在某方面,两个人都有着过人之处。但走到一起后,性格的差异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一连窜误会,暴露了双方的不尽吾意之处。而后方知我不是你的“朱丽叶”,你也不是我的“罗密欧”。
在爱情的国度中,除了某些人确实人品太差,我们不得不感慨遇人不淑外。很多时候爱并没有谁对谁非。不过,是不适合罢了。
有一句说得好:“恋爱就像穿鞋,不合适的鞋穿起来不舒服,想要脱掉却也不容易。”这句简短的话无意间道出了爱情的哲学。爱还是要讲合适的。
优秀的人不一定是你的“真命之人”,两情相悦才是最会获得幸福。
少年时代,我经常会仰望晴空,幻想着命中会邂逅一段瑰丽的情缘,会遇见某个爱我的人。然而,当几个春夏秋冬从指缝的罅隙中流转后,当小女孩长成了大姑娘后,我才面对现实:天下或真存在你的知己,但在有生之年,你注定遇不上他或她。
张小娴有言:“爱是人生最好的相逢。”相逢相识皆是缘分。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世的擦肩而过。”如若这般推想,我们和某些人的相知相惜不知是在前世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才换来的。我不是虔诚的佛家信徒,也无任何精神归属。引此话只是希望我们能学会珍惜眼前人!
爱情来了,我们好生呵护;爱情走了,我们也莫强求。好心分手,其实挺好。就好比青春不言败,爱情也不该言悔。切莫在爱情的最后来个“痛快”的伤害,如若这般,情何以堪矣……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