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少幽梦】年的味道
听故事我的童年,春节印象很深的事情,就是三十晚上的那顿年夜饭。东北的年夜饭,几乎每家都是饺子。当然我于年夜饭之深刻并不是爱吃饺子的原因,而是因为每当包饺子的时候,妈妈都会一边捏饺子一边讲故事,那是儿时
听故事我的童年,春节印象很深的事情,就是三十晚上的那顿年夜饭。东北的年夜饭,几乎每家都是饺子。当然我于年夜饭之深刻并不是爱吃饺子的原因,而是因为每当包饺子的时候,妈妈都会一边捏饺子一边讲故事,那是儿时最快乐的事情。
妈妈的故事内容大多都是一些演义中的情节,《三侠五义》、《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等,还有一些民间传说,多是好人好报之类的内容,体现了人们朴素的心愿。后来随着电台里有评书连播,妈妈的故事内容也有扩展和变化。记得当时有《较量》那本书的评书连播,书中内容大致是讲一个与敌特斗智斗勇的故事。
妈妈的记忆力特别好,偶尔会跟她一起听一段评书,后来当她再把那一段讲述给我们听的时候,发现妈妈差不多是用了评书演员原样的语言讲下来,这令我们兄妹大大叹服。后来兄妹中遗传妈妈这一特长的人只有哥哥了,哥哥也相当棒,能把《西游记》的内容讲的唯妙唯肖。而且比妈妈不同的地方是当他讲故事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也相当丰富,眉飞色舞外带手舞足蹈,以至于等我大了之后自己读《西游记》时,还能回忆起哥哥当年那生动的讲述。
多少年过去了,年少时的大年三十晚上全神贯注地看妈妈包饺子,聚精会神地听妈妈讲故事,那一幕,一直都在记忆深处,偶尔回放一次,就会嗅到一丝淡淡的味道,那是年的味道。
对联
说起对联,早先过年很讲究贴对联,门、窗两边都要贴。祖父年轻时替人家看风水,识得几个字,也许是知道读书的好处吧,便也送父亲进了学堂,父亲读到高小毕业,算是粗通文墨,所以,每逢春节上门请求帮忙写对联的人很多,先是祖父帮人家,后来就轮到父亲。这些陈年往事都是后来听母亲说起,祖父去世早,我连他的面都没见过,父亲也极少有时间跟我们交流。
父亲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平日家里的事他从不过问,都是母亲张罗着,唯有过年的时候,门、窗上的对联是由他亲手制作粘贴。我小的时候爱动,对什么事都有兴趣,所以每次父亲写对联时,我就抢着帮他研墨。一边研墨一边看父亲把一张大红纸撕成一条一条的放成一叠。父亲撕纸条的功夫真是太棒了,那些撕下的红纸条好齐整。我也曾多次把作业本的纸撕下来,折成条状,然后学父亲的样子试着去撕,可每次都不能按折线一直下来,父亲就说所用方法不对。
墨与纸条准备齐全,父亲便开始写对联,每幅对联加横幅都是一挥而就,不用打腹稿,那时心下真是很佩服父亲,不明白他怎么就能出口成章,而我就不能。对联内容大多都很喜庆,读起来也蛮顺口。写完之后,从不做家务的父亲会亲自上灶,用白面打成浆糊糊,我负责抹浆糊,抹好后递给站在凳子上的父亲,妹妹负责站在远处看对联贴的正不正。全部完事后,父亲会各处门框窗框反复端详,不说一句话,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就只会跟着他屁股后面转来转去的。
父亲写对联的历史一直持续到家里搬进楼房,那以后,父亲也学别人的样子,到了春节去街里买几幅对联和一瓶胶水,将对联粘到门窗旁边,可是,我却再也找不到年少时那种快乐心情,只能在记忆的河流中寻找旧时的影子,寻找曾经的梦。
年画
过去的春节,家里除了在门窗边粘对联外,屋里的四面白灰抹面的墙壁上还会粘贴一些花花绿绿的年画,大都是杨柳青年画。有胖娃娃抱着大红鲤鱼,象征着年年有余;有红鲤鱼高高跃起,象征鱼跃龙门,还有五谷丰登等等,都是些喜庆吉祥的画面,看上去很热闹喜庆。
也有比较素雅一些的,多为一组四幅的联画,有历史上传说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四美女;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四季花王;也有桂林漓江山水联画。就因为年画,知道漓江的美,那时候就梦想着将来的某一天,去那画中的地方看一看。
年龄稍长些,有了一点自己的审美观,对墙上花花绿绿的年画就不喜欢了,觉得很俗气。那时不懂生活本身就是平凡和通俗,所以母亲再买些花花绿绿的年画挂在墙上时,心里老大不高兴,给母亲提意见,她也不理会我们,照旧贴的满墙花花绿绿。弄得一有同学来家里,我就担心她会留意墙上的那些年画,生怕同学认为我太俗气。
上大学之后,拓宽思维和眼界,社会及历史知识都有了加深,审美观又有了许多改变,从乐意接受到渐渐喜欢上那些带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传统民俗民风。直到有一天,自己也开始在家里张贴年画以找寻过年的味道时,才理解母亲当年的心情,理解母亲用那些年画营造的那种年的气氛。
母亲过世之后,春节回家,墙上再见不到那些花花绿绿的年画,显得那样冷清,只余年少时的一幕幕如年画一样,牢牢地粘在记忆里,不能淡忘。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