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味”入诗

“菜味”入诗

覆盂之固散文2025-10-08 03:27:34
一盘鲜美精致的菜肴,除了可以食用外,还可以做什么?如果它的食客是位风雅的文人,很有可能把可口的菜肴消化成了诗歌。其实,吃的菜肴和读的诗歌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联系挺紧:好的菜肴讲究色、味、香俱全
一盘鲜美精致的菜肴,除了可以食用外,还可以做什么?如果它的食客是位风雅的文人,很有可能把可口的菜肴消化成了诗歌。
其实,吃的菜肴和读的诗歌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联系挺紧:好的菜肴讲究色、味、香俱全,美的诗歌则需要情、理、趣皆佳;菜肴吃的味道,诗歌品的意象……如果,“菜味”入诗会怎样呢?是食文化不?请看这样的诗句:“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据说福建名菜“佛跳墙”就从一晚清秀才随口吟诵的这两诗句里化来。传说“佛跳墙”创于光绪丙子年,福州官银局的长官在家宴请布政司杨莲,长官的夫人是浙江人,为烹饪的高手,以鸡、鸭、猪肉置于绍兴酒坛中煨制成肴,布政司杨莲吃了赞不绝口,回到衙内,要掌厨的郑春发如法调制,几经试验,总不是那种味道。于是杨莲亲自带郑春发到官银局长官家中,向那位长官夫人请教,回来后,郑春发在主料里又增加鲍参翅肚,味道甚于官银局的。郑春发辞厨后,自立门户,开设“三友斋菜馆”,后更名“聚春园”。此菜初名“坛烧八宝”,后来继续充实材料,主料增至二十种,辅料十余种,并换了个吉祥的名字,称为“福寿全”。一日,几个秀才到“聚春园”聚饮,堂馆捧来一个酒坛置于桌上,坛盖启开,满室飘香,秀才们闻香陶醉,下箸更是拍案叫绝,其中一个秀才吟诗,后两句被作了“佛跳墙”菜名来历的典故。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诗歌文化有多么漫长的历史,中国的美食文化就有同样遥远的进程。中国文人未必善饮酒,但基本喜饮酒。饭饱酒足后,通体舒泰,于是对着自己刚享用的佳肴含情脉脉起来,诗歌就这样新鲜“出炉”。“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穷者不知者。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味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爱。”(宋/苏轼)因为这《东坡煮肉歌》,湖北黄州名菜“东坡肉”远近闻名,似乎吃“东坡肉”就是吸收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苏轼更在诗歌中把菜肴的味美、好处描述得叫人馋涎欲滴。
眼下正是冬天,俗话说:“狗肉滚三滚,神仙坐不稳。”肥美的狗肉正是很多食客喜欢的美食。关于狗肉也有这么首诗歌:“春暖桃花酒味香,玉壶琼浆好时光;做梦天天卖狗肉,哪知今日当花郎;从此不沾狗肉箱,只待来日执刀枪。”这诗尽管不怎样,但它的作者据说是西汉赳赳武夫樊哙,能写到这水平,也算此公有点文才了。另有民国时期的湖南督军谭延恺有一首颂扬狗肉宴的打油诗,生动描绘了人们喜食狗肉的热闹情景:“老夫今日狗宴开,不料请君个个来。上菜碗从头顶落,提壶酒向耳边筛。”因为这些,狗肉也沾上了诗歌的味道了吧,哈哈。
其实,艺术就来源于现实。如今的诗歌倒不如那有“菜味”的古诗亲民,自然读者减少……相对而言,就像我这样长期看诗歌的读者也喜欢有汁有味的诗歌:“菜味”入诗,不知道是美味佳肴沾了诗歌的光,还是诗歌沾了美味佳肴的光?……有一点可以肯定:二者结合,就是“饮食文化”。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