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怀激烈的悲歌

壮怀激烈的悲歌

达人知命小说2025-10-12 22:27:02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他,从小丧父,母亲虽在,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破碎而贫穷的家庭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他,从小丧父,母亲虽在,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破碎而贫穷的家庭,使他过早的成熟。最终,他还是离家出走了。他希望找个令自己快乐的地方。一路上,树上的野果,河里的小鱼虾,地里的番茄,都是他的美味。路边的石头,随处可见的柳条,废弃的破铜烂铁,都是他抵御凶猛动物的有力武器。经过几天茫无目的的艰难跋涉,风餐露宿,他来到了一个叫做码头镇的地方。虽然后来证明,这个地方的人并不欢迎他,但他还是住了下来。
镇里有一些人想侮辱他,因为无论哪儿的人都有欺负外乡人的习惯,码头镇的人自然也不例外。特别是他来到古汉街之后,除了他那根长长的钓竿,有时,身上还会多出一把生了锈的剑,肩上多出一张弓。那把剑在他那光屁股上晃来晃去,怪怪的,这让古汉街的一些人很不习惯。那帮古汉街的“名人”,当然也可说是一帮地痞见了,决定要杀杀他的威风,借此巩固一下他们自己的威望。
那天,有几个“名人”站在湖边的石桥上专等他路过,那个湖就在古汉街边上,他常到湖边的石桥下钓鱼。他刚一出现在桥上,就发现情况与往日不同,气氛不对头,这时那班人已经围了上来。一个人对他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他感到很突然,那人便又对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他注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那人的胯裆下爬了出去。从此,古汉街的人都耻笑他,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是很没有出息的。
当时他在桥头,那群古汉街的人围着他,他并没有说一句话,整个经过他始终沉默着,单凭这一点,他就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我想到《局外人》里那个默索尔,男人大丈夫的气慨并不是体现于言语,而是体现于沉默。我不知道加缪知不知道他,象他这样,以轻蔑战胜悲惨命运,对于他,同样是一种快乐。古汉街这个小社会从此冷落了他,他也同样冷落了这个小社会,从而他生活在这个小镇的边缘,与小镇分裂开来。他觉得古汉街这班人有些可笑,有些无聊。这种思绪当时在韩信脑中只是停留了一下,便消失了,现在我们知道韩信为什么连一句话也没有说。后来这个想法经常在他脑中出现,我想之所以这样,是古汉街的人都喜欢用手指点他。
与默索尔不同的是,韩信的希望一直埋藏在心中,一直伴随着他,特别是他离开那个叫韩城的村子后,他经常佩剑挎弓,到附近的树林里去,干什麽我们不知道。古汉街的人当然也不会也不想知道。
一个天才总会被庸俗的民众围攻,甚至被毁灭。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他们,如同一个人想和你骂仗,你若与他对骂,你就上当了,最好是随他去,他有的是时间,而你没有,属于你自己生命中的时间只有一次。他就是凭着这个信念,才给古汉街留下一块碑石。而古汉街则喜欢叫它胯下桥。
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别的东西都毁了,而那座桥,记录他的的耻辱的那座桥,一直立在他心里,更成为后来人们心中的一块碑石。那上面刻着那个英雄时代一个英雄的胸怀,它一直冲撞着古今士大夫的心灵。原来,除了“士可杀而不可辱”的信条,还有“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的气概,用王小波的话讲,人除了有尊严地活着,还有什么呢?可是真的还有,那就是希望。有时,人为了希望,可以苟且偷生,可以将灵与肉分离开来独自为生。
当然,他并没有因为众人的白眼和歧视而离开古汉街。毕竟,还有那位洗衣服老妈妈,史书上叫做“漂母”的。她不但供给他衣食以维持生命,还给他以鼓励。一天晚上,他吃了老妈妈带来的烧红薯之后,从床上跳起来,向她深深施了一礼,激动地说:“承蒙老妈妈这般厚待,我永生难忘,将来我得了志,会报答您老人家的!”老妈妈听了,责怪他说:“男子汉大丈夫说这种话干什么!我看你相貌堂堂,像一个王孙公子模样,不忍你挨饿,才帮你,哪里想到要你报答!”相貌堂堂的他当然让古汉街的人自惭形秽,唯独一个洗衣服的老妈妈的胸怀能容下他,她能如此赏识并帮助一个流浪的孤儿,能不以古汉街人的习惯对待他,自然成为促成他日后事业达到顶峰的的一个契机。
明代淮安知府刘大文撰写的对联“一饭感韩信,巾帼丛中,早把黄金轻粪土,千秋拜遗庙,淮流堤畔,有谁青眼识英雄。”高度赞扬了漂母济食韩信的行为和恩施于人不望报答的品德。
就是这一次谈话,开启了他的心智和灵魂。他决定外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则功成名就后报答漂母,二则让那些古汉街的白眼变成青眼。于是,他向漂母借了一件粗布衣服,一双草鞋,背上弓,挎上剑,出发了。
项粱率军渡过淮河时,他就手持那把剑肩挎那张弓跑去追随他,可惜在项粱部下,韩信并没有什么名声。后项粱战败,他又跟随了项羽,项羽却让他做郎中,一个芝麻大小的官。他屡次曲折途径向项羽献计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都把折子丢在厕所里。
当然,以项羽的度量并非容不得一个他,只是他太卑微,太渺小,他的出身并非贵族,按当时的逻辑,寒门是成就不了大事的;而且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而言,楚军中只自己足以踏平天下,不用任何人染指。要不最后项羽偏偏把身边仅有的一个忠心耿耿的谋臣范增都批了一个告老还乡。也只能说明,项羽他太灿烂,太光芒,一切天才在他的光芒下显得黯淡无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直到后来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也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为此还差点丢了性命。
有一次他犯了汉王制定的的法欲被斩,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他,他抬头仰视,大声说,敢问滕公,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开他并和他交谈,他的才学很快就吸引了滕公,滕公便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随口任命他为治粟都尉,经结果验证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这是意料中的事,作为一个军事天才,做接待客人和分粮草工作,如何显示出他的才能?就像小时候不事农蚕不话桑麻一样,有些人一辈子只适用于干小事,而有些人只适合干大事,像他一样。因而,在军营中,他一直在士兵们的的误解中生活但他隐忍不发,或许他会这样想:让时间证明一切,是金子总会发光。
发光的机会来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