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诗情

千古诗情

上梁不正散文2025-10-07 13:40:21
诗情画意,是人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语。说到诗,自然不能不提及诗歌之源头——《诗经》,在这被誉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就有大量描写、吟咏翠竹的诗。大家最为熟知的莫过于《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
诗情画意,是人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语。说到诗,自然不能不提及诗歌之源头——《诗经》,在这被誉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就有大量描写、吟咏翠竹的诗。大家最为熟知的莫过于《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听听,站在家乡的河畔,面对翠竹,一唱三叹,反复歌咏,其情深意切溢于言表!
是啊,翠竹不俗的身姿、超凡的气度,确能触激人的灵感、引发人的诗兴。你若是远远一望那竹林,杆丛枝叶,交融一体,青翠尽染,绿意盈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是何等的赏心悦目!待渐走渐近,更是让你双眸一亮:其叶潇洒飘逸,其姿挺拔清丽、其形千姿百态;其韵风味无穷,怎不让人心旷神怡,意兴欲醉!当你带着这一份兴随境来的闲情逸致,悠然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极欲诉说或抒发点什么的情感冲动,便会盈然而生。“轩前只要两竿竹,绝妙风声夹雨声,或怕搅人眠不着,不知枕上已诗成”。郑翁记述的颇有情趣的境况,恐怕道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翠竹与诗歌,的确是有那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解不开,剪不断的缘分……
进入诗歌殿堂,要想搜寻有关翠竹的诗篇并不费什么事。历代诗人所写下的实在太多了。要想在短短的一篇文章里,给出一个准确明快的评价,以我之学力,是不可能的。只能仅就我此时此刻所感所思,理出古今诗人奉献给翠竹的几份情意——
溢美情:“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的清丽美、“霭霭军容静,萧萧郡宇宽”的大气美、“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的灵动美、“冉冉飘凝粉,萧萧渐引风”的飘逸美、“晚岁君能赏,苍苍尽节奇”的风范美、“黄琉璃光绿玉润,莹净冷滑无埃尘”的色彩美。
君子情:在朋友或社会交往的圈子中,人们沿用得较多的是小人还是君子的评价。君子是与小人相对的,这在《论语》中就有不少精辟的论述。正人君子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翠竹在众多诗人的心目中,便是可亲可敬的君子:“移去群花种此君满庭寒翠更无尘”(释智圆),“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杜牧)。对此,是没有多少人持有异议的。
子弟情:情感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露,而是长期相处中形成的融洽与共的关系。就如同以梅妻鹤子闻名于世的林和靖,决不是经商的广告或官场的作秀。而是出于内心真诚的表达。“爱竹总如教子弟,数番剪削又扶持”,翠竹被诗人们引领为自己的子弟,也就毫不为奇了。
师生情:传道、释疑、解惑,是为师之道。把翠竹尊称为自己的老师,并非耸人听闻,在不少诗作中就自然流露出敬竹为师的情感。“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叶剑英),我们从中不是可以领略到犹如学生对老师的这一腔尊崇、感佩的情怀吗?
亲民情: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自然不乏立志报效国家、经济为民的佼佼者。如李白,就有“功成拂袖去,归于武陵源”的夙愿;“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更是为人所推崇。“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种亲民情,被郑板桥借助于翠竹表达得淋漓尽致。
古今诗人咏颂翠竹中所寄寓的情丝,自然远远不止这一些。不过这一份诗情是如此的深沉、如此的执着、如此的热切,如此的鲜明,在中外文坛上卓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让人赞叹不已的奇特的文化现象。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