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五回故乡

三十年五回故乡

贬身散文2025-07-06 12:58:48
三十年前,我正开始上小学不久,就跟着随军的母亲离开了故乡。三十年来,故乡的风物始终在我心里萦绕。其间,我也回去探望过好些次,尤其是其中的五次让我领略了故乡三十年的风云变迁。第一次回故乡是在1979年吧
三十年前,我正开始上小学不久,就跟着随军的母亲离开了故乡。三十年来,故乡的风物始终在我心里萦绕。其间,我也回去探望过好些次,尤其是其中的五次让我领略了故乡三十年的风云变迁。
第一次回故乡是在1979年吧。那是因为我们全家都办完了随军手续,父母带着我和弟弟回故乡(刚到部队上去才一两个月)处理最后的事务。当时刚刚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家在生产队还分到了几亩责任田。这个时候正是夏天,田里种的瓜果都熟了。父母带着我们把自家田里的瓜果(都是母亲在家种的)都摘了下来,摆在堂屋的地上,全部分给了村子里的乡亲们。刚包产到户,大家的干劲都很足。妈妈也很有些舍不得离开,临走时把家具都抹洗干净,农具都擦拭得锃亮,摆放整齐,还说要是外面不好就再回来和大家一起种田,过舒心日子。
第二次回故乡到了1983年。姑妈家出了点事情,我们全家回去探望。回去时正值农忙时节。可是田里看不到过去人潮涌动、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只是四处偶尔可见的几个劳作身影。进了村,与乡人攀谈中聊起,问怎么没有多少人劳动。乡人们很兴奋地说,这有什么,如今田都是自家的,种好种坏直接跟自己的日子挂钩,大家早就起早贪黑地忙着了,好多农活都抢着干完了。而且,在忙农活的同时还要伺弄副业,谁还搞什么热闹场面,又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全都按照自家的情况细致安排了,所以田里反倒没有以前热闹了。我们心下释然的同时也轻松了很多。
到了1986年,父亲转业了,我们也跟着回到了故乡附近的中心城市定居。两位堂哥来接我们回乡看看。见面之初,谈起农村的生活。堂哥说,他们基本上不在田里干活了,种田的事都是一些“女将”们在搞。他们两个都在镇上摆个手艺摊,一个修钟表,一个修电器,靠手艺挣钱,一天可以收入二三十元呢。大堂哥靠手艺赚来的钱,已经自己娶了媳妇,大嫂漂亮能干,一看就是个会持家的人。小堂哥马上也要成家了。
第四次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过年回老家。到舅舅家里拜年吃酒。大大小小的一群表兄弟们聚在一起,不免叙说一年的辛苦与成就。言谈之间,我才知道,这一群表哥都是在东北搞建筑打工的,有的是木匠,有的会砌墙,有的专抹灰,总之都是平常人说的“能工巧匠”。他们每年四月离家出发,十一月才从东北回来过年。一家全年的花消、孩子的读书、老人的赡养,都靠他们在外的劳作所得。每一个表哥都靠这做起了两层三层的小楼房,日子红火着呢。铁路上都专门为他们开行了发往哈尔滨的民工专列。正如一位表哥说的,东北的楼房都是我们湖北人盖起来的!
最近的一次就在去年。我独自一人回故乡去。看见村子里到处都静悄悄的。原来村子里的大多数青壮年男女都出去打工了。连过去在镇上做手艺的两个堂哥也带着全家到东莞去了。村里的田现在都是一些妇女和老人种着,还有的都租给了一些专业种田大户,倒也不错。
通过电话和堂哥联系上。他们说在东莞做得蛮好,老的在厂里,小的在学生意,一个月能挣不少,比过去做手艺还多,这边生活也很习惯,要是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最近过年就不回来了。
放下电话,我知道,这大概就是实实在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大概就是实实在在的城镇化进程。不管怎样,日渐溶入城市,日渐生活宽裕,这总是好事。
今年,刚刚开完了十七届三中全会,推出了土地流转等一系列新的农村政策,我想,也许我应该在不久的将来再回故乡农村去看看,那里肯定又会有一些更新的变化。

写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