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木廊桥
秋日的午后,为睹一座古木廊桥,我乘车沿着建瓯市迪口镇占村黄村这个远离城市的山村进发,进到山里,阳光照射在山间、田野和村落之上,映出一种别致的美。蓊郁的森林,满眼的绿,还未泛黄的稻谷,轻微弯曲穗头,等待
秋日的午后,为睹一座古木廊桥,我乘车沿着建瓯市迪口镇占村黄村这个远离城市的山村进发,进到山里,阳光照射在山间、田野和村落之上,映出一种别致的美。蓊郁的森林,满眼的绿,还未泛黄的稻谷,轻微弯曲穗头,等待着成熟。如此甘沃的地方,的确是插上扁担都能长出竹子来的金瓯宝地。道路顺着小溪延伸,溪里的水,时而溅落时而平缓地流淌,当到一处长形山间小盆地,有了村落,还未进村,就在黄村水尾看到了这座跨越璜溪极负盛名的古建筑——迪口值庆木廊桥。
远处望去,灰灰的一座风雨桥,黑黑的瓦顶,沉沉地静卧于两山的溪间。走近前,才看清是一座经过风雨侵蚀的杉质桥梁,些许泛绿的梁柱,已是一片的斑驳,与山上的葱茏树木相对而立,一种凝重沧桑之感扑面而来;却见周围座座青山,片片绿竹,山涧幽深,彰显出它蛰伏藏匿于深闺无人识的质朴。拂面清风,伴流觞的粼粼清波,却又衬出它骨子里的那份不朽豪情与刚韧坚强。
它,竟是于明朝弘治三年以杉木材质所建的廊桥!如今已傲然挺立了520个年头!它,虽历经几百年的沧桑风雨,但仍屹立在溪河之上,依然英华外发,至今还在发挥着村里人们通往外村及过溪的作用。
漫步轻移在桥上,你会感叹这座木廊桥的奇特,它学名称为单孔井字型圆木叠涩伸臂方廊桥。全桥长为37米,内空宽5。5米,进深十柱,用柱41根。桥北端大部分建在硬地上,两侧桥墩为块石垒砌,上铺井字形圆木,逐层向河面中心延伸,最后铺长圆木连接两墩为桥梁构成。桥面铺设横木板,廊屋中部三间上覆重檐并设神龛,形成重檐悬山顶。屋梁架处使用大量粗大的丁字形斗拱,桥正中有藻井,尚留模糊彩绘图案,桥的大梁下皮墨书“昔大明弘治三年岁次庚戌月建巳丑朔旦戊申越初五日壬子大吉良晨募众鼎新建造上祝”等字样。最让内行人称道的是,桥内完全宋代建筑遗风,斗拱层层叠叠,靠卯榫穿插不见一颗钉子。如此堪称一绝的手法,加上简洁有力的构件组合,大方厚重美感了之于然,堪称是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据传大明弘治三年(1490年),由九村合建而成的值庆桥,其桥两头傍山南北走向,左边是蛇山,右边是龟山。桥的南方塑有火德星君手提三角金砖,左塑千里眼,右塑顺风耳,北方塑有玄天上帝,脚踏龟蛇二精,手拿皂旗,以示威镇乡邦梓里;中央土塑观音坐于菩陀岩,左塑护法,右塑神祗。上彩蓝天白云,孔雀鹦鹉、飞禽走兽,下绘碧绿海水,虾卒鱼将、海螺之类;两神龛下做木橱,存放当地先人尸骨罐。神龛里塑神摆香,乡民供奉,寓其表示可以收除妖魔,并守拒外来伤亡鬼神,把不正之道火烛安全。
建瓯是闽北廊桥最集中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境内现有各种廊桥32座,且大部分为木拱廊桥,至今还彰显着它交通枢纽的作用。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桥上建有长廊的桥,又称为厝桥、屋桥、风雨桥。是桥梁和廊、屋、亭的巧妙结合,其建筑工艺巧夺天工、独具匠心。木拱廊桥,又称木廊桥,廊桥中的一种,建筑材料多采用经得起风雨侵蚀的杉木。虽然形状各有差异,但其结构基本一致,均按河床宽窄,设计成有墩或无墩的。整座桥全部靠木材以榫卯衔接而成,不用寸钉片铁,结构严密,建筑稳固。桥屋的结构造型、细部做法与当地房屋相似。梁架结构多用九檩四柱,五架抬梁式。桥屋正中是一条长廊式通道,两侧有木护栏,沿着栏杆大多设置固定木坐凳并连结着柱廊,巧妙地将其使用功能和结构功能结合起来,坐凳以供人们歇脚等之用。为保护桥梁结构和桥面不受太阳暴晒和风雨侵蚀,栏杆外缘鳞叠铺钉木板(俗称风雨板),木板多用油漆漆成红色。清朝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这样描写过木拱廊桥:“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
据专家考证,建瓯在清代有廊桥500多座,到民国初年还有200多座,其中最长的廊桥为城区平政门外的通都桥(故址即今水西桥),共有亭柱172根。只是岁月和时代的变迁,如今,廊桥已所剩不多。迪口镇是建瓯目前保存最多最好廊桥的地方,能如此存留,在于它作为村庄的风水及供奉之地有关,如同风水林等,当地村民人人自觉保护绝不轻易损毁,同时,大多廊桥不便通行汽车(无形中得到保护)和时代步伐让村庄道路的改建是其重要原因。9座古廊桥中,值庆桥为近期发现的我国现存有确切纪年最早的木廊桥,比全国木拱廊桥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庆元如龙桥,还早135年。而吉阳步月桥是闽北现存最长、净跨度最大的伸臂木梁结构木厝桥。著名的廊桥有迪口镇值庆桥、后建桥、仙恩桥、接龙桥、德胜桥、火烧桥、小吉桥、吉阳镇步月桥、小松镇双龙桥、小桥镇普通桥、玉山镇腾云桥、徐墩镇归宗岩会仙桥、南雅镇集瑞桥等。
说到步月桥,它位于吉阳镇玉溪村南侧,东西走向,木石结构,桥全长130余米,宽达6米,由42间廊亭连榀成一座气势恢宏的双孔木拱廊桥。据史料记载,明正德十四年(1520年),由吉阳玉溪葛氏五世祖万宗公首捐建造。清乾隆己丑年(1769年),该桥被商贾张士华在玉溪河放木时冲塌,赔偿七百万枚铜钱修复;至道光五年、光绪十九年,葛军操和玉溪大夫村村民黄声遏又两次募捐修缮;再沿袭下来是1998年,在建瓯历经二百年一遇的“6。22”特大洪水肆虐下,玉溪河堤岸坍塌,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桥基向下游一侧倾陷,步月桥处于危在旦夕之中,在当地政府重视关心和玉溪妇女耕山队对修桥资金的积极筹措下,捐资了100多万元,重修该桥,面貌焕然一新,使之这座文化蕴含深厚的名桥得以重生又成为人民群众纪念抗洪救灾的丰碑。而今依旧是当地吉阳镇通往大夫、圭历、巧溪、张坑山区行政村的交通枢纽。
每逢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之夜,吉阳与玉溪两村村民,就会怀着丰收喜悦的激情,如约而至到步月桥送、摘灯笼。产生这样的民间习俗,是与距今480年前建成的步月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灯笼分红、白两色,红的象征吉祥生财,白的象征平安添丁。信民摘取灯笼以求财求子,取灯笼者,须在次年的当晚“取一盏还十盏”把灯笼挂回桥上,遂使这一传统习俗延续至今。故每及至中秋月临,四邻八乡民众都会云集而来祈福许愿。只见十五夜的明亮月光洒满山村大地,与汇集于此的灯笼烛光相互交织,一幅流光溢彩,美不胜收,欢歌笑语打破宁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