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韵与意境

情韵与意境

给对散文2025-03-22 12:28:25
中国传统诗画讲究意境和意蕴,(以下统称为意境,)所以不过分追求逼真、酷肖。意境高远当然很美,中国很多诗画是朦胧的、淡雅的、含蓄的、隽永的,是很美的,这符合东方人含蓄谦逊的气质。但是一味追求意境容易导致
中国传统诗画讲究意境和意蕴,(以下统称为意境,)所以不过分追求逼真、酷肖。
意境高远当然很美,中国很多诗画是朦胧的、淡雅的、含蓄的、隽永的,是很美的,这符合东方人含蓄谦逊的气质。
但是一味追求意境容易导致类型化、概念化、思想化。
艺术不是哲学,不是道德,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艺术不是为了表述思想道德。
艺术不是理论,虽然每种艺术都可以总结出理论出来,比如诗有诗论,画有画论。但诗论不是诗,画论不是画。理论追寻共性,艺术追求个性。
因此艺术的对象不是“抽象”的“类”,它的对象是“具体”的“个别”。艺术表现的独特的个性形象。
艺术的首要,应该是可“感”,而不是可“悟”。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排斥思想。艺术不仅需要有血有肉,而且需要有优美的和/或崇高的灵魂。伟大的作品必定有着独特的优美和/或崇高的思想和意境。
然而,伟大的作品必定是把思想和意境具体化,通过独特的个性形象表述出来,使得思想、意境可以感受;灵魂必须宿于肉体,否则就是虚无缥缈的、不可捉摸的。
思想如何才能可感?就需要把思想溶解于情感之中。思想,如果它是真理,它就是美的,但是思想不能通过形体美表述,只能通过情感美表述。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便是杰出的范例,既有情感韵律,(以下简称情韵,)又有意境。达?芬奇的名画《蒙塔丽莎》也是。至于音乐,情韵和意境兼备的,以作者愚见,首推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者冒昧地建议将这只乐曲多听几遍。)
说说散文。文论要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符合东方艺术思想。但是,如果说,艺术不是抽象的思想,这句经典就应该重新审视,依我看,应该修改为“形散而情不散”。(这里的散文当然不包括论说文。)一首诗,一篇散文应该有一种独特的情感韵律。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等等,说它们有什么意境未免牵强,但这些散文都有着一种独特的情韵。近代散文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意境何在?但是情韵是很容易感受到的。这里的《岳阳楼记》也许会被某些人用作反例,他们会反驳说,这篇散文难道不是反映出作者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吗?我不想多说,我只说一句,这篇散文抒发的是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操和/或情怀,虽然情操接近精神,但不等于精神。
就艺术来说,情韵是生命的心脏,思想是生命的大脑,而整个生命是以心脏的脉动为基础,为表征的。
《红与黑》和《静静的顿河》都是名著,情韵与意境兼具,但是前者意蕴大大重于情韵,后者正好相反,所以后者更感人,更受读者青睐。
中国的艺术,包括文学,应该在个性、在形象、在情韵上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明白,缺乏情韵,意境不可能飞得很高。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