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的百官,何万祥镬厂
在我还是孩提的时代,那黑黝黝的铁镬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每当奶奶要在铁镬里煎鱼的时候,我就会端过一把小竹椅站在灶边看。瞅着那起油的铁镬,奶奶把洗净的鱼儿放下去霎那,“嘶嚓”一声,只见油花四溅、青烟缭绕。有时铁镬内鲜活的鱼儿还会蹦上几下。奶奶见状一定会说上一句,“今天的鱼真新鲜,你饭可要多吃半碗啦。”我听了总是十分高兴。而过去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蚕豆熟了,我们百官人习惯用新收获的白蚕豆来爆盐炒豆,铁镬又派上了用场,我又会同样站在那里看热闹。刚出殼的豆粒含水分多,一放到铁镬里炒,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豆肉里的水气就会膨胀,突然迸裂,并同时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奶奶怕我被崩出来的豆粒伤着脸,快到火候,就会一边用手按我蹲下,一边拿起一个平镬盖作遮拦,防止豆粒爆裂飞溅。就这样铁镬留下的印象深深地在我的脑中。有人说铁镬:“北方称锅,江南称镬”,而我们老百官人则统称为镬。上好的铁镬,任凭再高温激冷,都会不炸不裂。早先,我有一位住在糜家小弄笃底的地方,叫罗茂盛的小学同学,他父亲就是在余姚东门城脚边的一家颇具规模的“人和镬厂”工作。当年我们百官人都喜欢叫他代买该厂生产的铁镬,对“人和镬厂”的铁镬是相当信得过。老底子的百官农家屋里大多数灶间都砌有双眼灶,大户人家用尺八镬、尺六镬大小各一只,小户人家就用尺六镬和尺四镬,至于单身的孤寡老人或独居者,为了节省柴火,一般往往就只砌一口单眼小灶了,使用一只尺四镬或耳朵镬。但任何人家不管家境贫富,家家户户一日三餐都少不了使用铁镬。
如今大家都已习惯成自然,把镬统称为锅。其实在历史上,镬早于锅,锅镬有别。东汉许慎所撰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还没有出现“锅”这个字的记载,只称之为“镬”。“有足曰鼎,无足曰镬”,可见“鼎”与“镬”均是古代炊具。“锅”又名曰“鬴”,“鬴鍑属”,“鍑”是古代一种大口炊具,相当于锅。“锅”的最早的解释是“系于车旁之盛油器”,相当牛车上用来添油的油竹筒。而后亦指烹调用具。“釜”,也是锅,只是两侧有提耳。成语“釜底抽薪”,出自魏收的《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就是说“把柴从锅底下拿掉”,后以之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铁镬的悠久历史与其丰富的文化内蕴,不但述说了它与人类息息相关,也见证了人生的贫富荣辱、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
老百官人在贫困而挨饿时会说:“揭不开锅”了,老百官人在委屈之时会说:“背黑锅”,老百官人还常说:“人情如欠债,尺四镬拎着卖。”以此形容经济拮据,无钱送礼。我还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出曾轰动全国,老百姓妇孺皆知的湖南花鼓戏《补锅》,讲的是一个农村老大娘,因打坏了一口煮潲的大铁锅,未过门的补锅匠女婿前来补锅,并成就了一桩美好姻缘的故事。因锅成亲,成为美谈。不过今天,我们百官还有许多人仍然喜欢使用铁镬,觉得铁镬比铝锅经久耐用,还能补充人体所需要的铁元素。虽然人们对铁镬念念不忘,但居住的环境已越来越无法使用铁镬。不久的将来,铁镬也只能留存在老一代人的心中,对于下一代人恐怕只能从博物馆中去见识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思念一个在天国的名字
下一篇: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