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了一些自然地理知识

重温了一些自然地理知识

寒怆散文2025-04-13 08:34:34
2005年的一次海南之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原因大概有二:一、往返“双飞”,平生第一次空往空返,感到新奇和剌激;二、仅仅八个小时,从冬天跃入夏天。在此之前三年,我因患脑中风,留下了左侧肢体半身不
2005年的一次海南之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原因大概有二:一、往返“双飞”,平生第一次空往空返,感到新奇和剌激;二、仅仅八个小时,从冬天跃入夏天。
在此之前三年,我因患脑中风,留下了左侧肢体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且当时已年近古稀,远道出行子女们不放心,于是由女儿和儿子两个人“保驾护航”,进行了一次远征。
鄙人自觉抽象思维尚可,话还能说通;形象思维不行,不会遣造优美的词句描写所到之处的自然风光。只能白描自己的亲身经历,并借此重温一些自然地理知识。
一、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
我们三人于2005年11月21日下午四点乘车从三门峡出发,六点到达咸阳机场。在侯机厅用过晚餐,七点,交身份证,领取由三门峡国际旅行社预订的机票,八点登机,九点起飞。不知该怎样用语言表述飞机的大小,只听机上广播员介绍,有158个座位,听到这话。女儿和儿子不以为然(因她俩曾不只一次坐过飞机)。只有我感到吃惊。学过物理,知道一点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原理,但是当前在空中飞行的这个厐然大物,座位数居然能顶两三个轿车,我还是感到有点意外。如果此时你不想着是在空中,只看周围的乘客,同坐长途汽车毫无二致,且比汽车平稳得多。排与排之间座位的距离也比汽车宽得多,中间有个像火车座位间那样的平板,可在上面免费用餐。每排座位前面上方靠走道处均有个电视显示屏,飞机的飞行高度、时速、机外气温、当前所在位置,一目了然。当看到飞行高度9千米、机外气温零下49摄氏度时,勾起了我对初中所学自然地理知识的回忆,并进行心算: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摄氏度,升高1000米就下降6摄氏度,9千米就是54摄氏度,即9千米高空处的气温比地面气温低54摄氏度。此时,地面温度若是5摄氏度的话,9千米高空处正好是零下49摄氏度。而此时,我们这里已是开始冬季供暖的第七天了,还是在晚上,虽未看天气预报,凭经验估计绝没有5度,未见结冰,说明也不在零下。最多是零上一、二度,照此推算,9千米高空处应是零下52摄氏度。脑子里留下了一个大“?”。旅游结束返回后,请教了几位中学地理教师,并在网络上查找,才知道“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摄氏度”是个平均数。温度的降幅同时还和空气的湿度和空气对流层局部的逆温现象等因素有关。总之,“9千米高空处的气温零下49摄氏度”基本符合“气温垂直递减率”。这时候才知道初中学的那点知识是最基本的。这也叫“温故而知新”吧。至于更精确的数值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也不是我这种非专业人员所能计算出来的。故不再赘述。
二、“冬”、“夏”何以突变?
出发之前,听旅行社的人介绍,到目的地棉衣绝对用不上,得准备好盛棉衣的箱子。这类事由孩子们操心,我只作思想准备。于是初中地理课上讲过的地球上几个气候带的知识在脑子里浮现了一遍: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3度半)之间的地带是热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南北纬66度半)分别所夹的地带是温带,南半球是南温带,北半球是北温带,南北极圈以上的地带是寒带,南半球是南寒带,北半球是北寒带。闲着无事,就“无事生非”。又查了辞海,发现回归线的纬度是23度26分(每度等于60分),而不是23度半,极圈的纬度是66度34分,也不是66度半。说明地理课上讲的是个约数,不是确数。不经意间,又有所得。这又算是一次“温故而知新”了。
11月22日零点5分到达三亚机场,被当地旅行社的车接到宾馆已是凌晨1点了。早晨起来尚能穿夹克,上午就只能穿衬衣了。三亚所在的纬度小于北纬19度,显然是处于热带了,不是冬夏突变,而是我们在几个小时之内由温带的冬天跑到了热带。
我们这个团是由旅行社把河南(6个人)陕西(8个人)两个省的散客拼凑起来的,用旅行社的行话说叫“散团”。50岁以上的8个人,50岁以下的6个人。旅游过程中在乘车由甲景点到乙景点的行进中,我还把“有备而来”学到的这点知识向大家作了介绍,“寓学于游”。介绍完以后,突发奇想,把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那首歌的歌词稍作改动,自娱自乐。我是这样改动的:“2005年,那是一个冬天,有几位老人,到中国的南海边,转了一大圈”,引起全车人的一阵欢笑。
三、“无风不起浪”。
三亚、兴隆的景点除亚洲风情园、热带植物园、大象表演、黎族苗寨之外,其他景点如:大东海、玉带滩、鹿回头、大小洞天、南湾猴岛、东山岭、天涯海角都临着海,就是景点的宾馆距海边也就一二百米远,看海浪、听海浪的怒吼声司空见惯。平常在电视上看天气预报报的浪高N米,跳进大海里算是身临其境了,这时我想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拄着拐杖跳大海恐怕也近乎今古奇观了。
四、潮汐现象。
每到海边行走,总能看到距海水边几米,甚至十几米的地面上散落着贝壳,俯拾皆是。在距海水边十几米远的地方,尽管海浪波涛汹涌,仍远不能及。我就在想:这些“宝贝”是如何散落在这里的,想来想去,想到了潮汐。旅游结束返回后,又一次“无事生非”,在网络上查看潮汐的成因。原来地球受到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影响而产生潮汐。由于太阳、地球、月球三球体在太空的相对位置是在变化的,在农历的朔、望日引潮力最大,产生大潮;在农历的上弦、下弦日引潮力最小,产生“小潮”。所以有“初一十五涨大潮,初八二三到处见海滩”的农谚。由于月球是绕地球不停地运转的,每昼夜还有两次潮涨潮落。那些贝壳大概是被潮水带到它停留的地方的。
11月26日凌晨3点,被宾舘的“叫早”注电话叫醒,3点半乘车去三亚机场,4点凭所交的往返机票领取座位号,5点登机,6点起飞,7点享用机上提供的免费早餐。由于导游滿足了我要一张窗口坐位号的要求,给我看机外风景提供了方便,向窗外看去,机身下面,好像一个大广场上摊满了厚厚的一层棉花,一问才知道飞机此时是在云层上飞行。快到目的地了,飞机逐渐降低飞行高度,到达西安上空时,只见城市的建筑物鳞次栉比,一览无余。这时,摩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胡诌了两句“鸟瞰西京城,一览楼房小”的顺口溜腹稿。很快比去时的飞行时间少用20分钟于8点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