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平渡口
皎平渡渡口南岸过去属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杉栳乡皎平大村管辖。时下,因红色旅游需要,扩编成了皎平渡镇;江北是天府之南的会理县,是出川入滇的南关隘口,是滇缅进入中原的北大门,是新中国创始人——伟大领袖毛泽东著名七律诗《长征》“金沙水泊云崖暖”的出处地,是长征组歌中《四渡赤水出奇兵》中“调虎离山袭金沙”的主战场,是红军长征途中重要的历史遗迹。
虽说是柏油路,且去时是下坡,但由于路在群山中盘旋,弯多急险,七十二公里路,却花了两个半小时,还不时提心吊胆。
到达皎平渡北岸,已是午后一时左右。虽是腊月,黑龙江气温在零下四五十度,新彊的阿勒泰地区冰雪一米多厚,居民饱受冻害,牛羊冻死,军民抗灾。可时下的皎平渡则是烈日当空,下车后不得不脱去从攀枝花出发时穿在身上的罩衣和保暖衣。山涧的山茶花和野花已经盛开。
下车后,金沙江已没有了昔日的浩荡水势,更不见摆渡的小船,离江面二十余米的双车道斜拉钢索大桥横跨江两岸,将川滇两省金沙江天堑变成了通途。看过立于桥头的宣传,方知斜拉钢索大桥,建成于1994年。
会理一方桥头只有两三幢房屋,没标明红军渡江遗址的方位,不见人影,问都没法问,心中难免烦闷。
驱车过桥,到达云南昆明市绿劝县皎平渡镇。镇不大,有不少楼房(大多是一家铁矿的职工住房),还有宾馆饭店。我们过桥向左绕过并不算长的街道,再右拐百米,路旁有一白瓷砖平房,大概三十平方左右。正面靠公路,屋檐由六根三十公分的圆柱支撑着。圆柱后面的墙壁上钉着五块金光闪闪的铜牌,一块是由77200部队和绿劝县政府共写的“军地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它牌子上写的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类语言。房顶上用红色写着“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九个字。因为不是节日,游客少,门锁着,我们本想进去参观,无法实现。
离开纪念馆,穿过公路,便是红军渡江纪念碑铜像。铜像由昆明龙马精密铸造厂铸造,云南艺术院创作,1994年5月竣工,并由云南省委、昆明市委立碑记之。纪念碑铜像的碑体由两条木船的船头斜棚而成,碑身为白色花岗石,船身中部有两幅表现红军渡江场面的浮雕。两船上端接触点上形成一个平面,平面上站立着一位手握划船木浆的红军战士。红军战士上身赤裸,小腿裹着绑腿,腰挎驳壳枪,右手高举划船木浆,左手向后伸,五指分开,脸上露着胜利的喜悦。红军战士脚下的平台似船形。平台上宽下窄,形成一个斜面。斜面呈枣红色,上面刻着由陈云同志题写的“红军渡江纪念碑”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从两船之间回头,可以清楚地看到“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往前再走两米,一块两米宽的白色花岗石铺于地上,是由云南省委、昆明市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昆明市政府共同镌刻的碑记。上面铭刻着那一段令中国人难以忘却的历史。
离开碑记再前走二十五余米,鸟瞰正面,能将金沙江、皎平渡大桥和江对岸中武山、狮子山尽收眼底。右转五米,有两座水泥碑。水泥碑中央镶嵌着大理石。一块大理石上镌刻着昆明市政府“金沙江皎平渡口”介绍,一块大理石撰写的是“红军渡江纪念碑建设记”。
参观完红军渡江纪念碑后,我们回到江北。立于桥头,四下搜索,不见历史遗迹,甚感遗憾。在桥头转了几圈,发现有石梯从桥头左边去江边。我想,沿着石梯下去,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便独住。下去不到三米右拐,石梯穿过大桥,向江上游延伸。走出约三百米,路旁有一小屋,房顶盖着草,墙体是用青砖砌的,表面用泥土粉了一遍,不注意很难发现他的青砖。正面有一道门,高约两米。门框和两扇门都是木质的,上面已不见丁点漆,显出了它的苍桑岁月。门锁着。门上方有一匾。匾长约八十公分,高约三十五公分,四周由枣红色木条框着。匾里的绿色纸,经日晒雨林,已发白了。绿色纸上,用白色写着厘金卡三个大字。
?厘金卡跟税收有关。厘金是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经费,对日用百货物品所征收的一种通过税,以其规定值百抽一,即一厘,故名。卡,有着关口的意思。说得白一点,厘金卡就是收税的关卡。
走过厘金卡,行百余米,一梯形柱体立于路旁,观之,乃中共会理县委、会理县政府共同立的纪念碑。碑不大,前面高约六十公分,后面高约八十公分。碑前面镶嵌着一块黑色花岗石,上面镌刻着共和国不会忘记帮助中国工农红军渡江的三十七名船工的名字。在三十七名船工中,姓张的占了九位,姓李的四位,姓向的四位,姓杨的三位,姓田的二位,姓周的二位,姓姚的二位,姓罗的二位,陈、殷、严、丁、王、康、钟姓各一位。这三十七名参与过当年红军渡江行动的船工,毋庸置疑,与当年的红军一样,是政府认定的英雄,是人们心中的英雄。
梯形柱体上面是一块灰色的花岗石,上面刻的是红军巧渡金沙江简介。碑名由聂荣臻元帅题写,碑文由当年红军干部团政委宋任穷撰稿。碑文详尽地记载了红军渡江经历和渡江后两次激战的经过,成为向子孙后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
看过碑文再行百余米,一高约六十公分,宽约五十公分的大理石立于山洞侧,上面写着红军长征渡江时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和总部住的一排山洞。山洞靠近江边,一排数过去,有十一个现在尚能住人的山洞。山洞是红军渡江的临时指挥部,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就住在穿洞内,靠北的小山洞是毛泽东单独住的地方。
山洞开凿于清末民初,是在砾石岩层上凿成的。山洞中段有一长五十六米、宽一点五米、高一点六至一点八米的隧道,俗称穿洞;是人畜经过渡口的要道,是当年马帮宿营歇脚的地方。穿洞临江一面凿有数个采光孔,可窥视对岸及江面情况。
山洞间各有特色,有的洞分为上下两层,有的洞套着洞。参观完前面的洞,穿过两个隧道到了里面靠山沟的山洞。那里的山洞令人称奇。最里边的山洞,洞边立着一块大理石碑。碑上刻着红军长征渡江时毛泽东同志住的山洞。洞口很规整,笔直,洞底宽约两米,洞口上方呈圆弧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让心情淡淡的,如水
下一篇:随团旅游,想说爱你真不容易!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