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红:那抹无法褪去的乡情
今年在某杂志上,曾零星地读过有关介绍她的一些文字与坎坷经历,脑海里总在思索着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为何鲁迅大师独对她的文字作出“力透纸背”的评价,同时也在心底猜测着这必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女性。然,疑惑归疑惑,由于我的懒散,终究没有过多地探研下去。
读她的《呼兰河传》之前,我总以为她是很刚强的,我终是错了。细细揣摩她写此小说的背景,再联想到她的境遇,眼泪再也忍耐不住。突然觉得她不过也是一个柔弱的女人,也是一个需要怜爱的小女人,我小心翼翼地用心灵的触角轻轻揭开这些细腻的文字,尤其在她经历了诸多挫折与磨难后,她仍是那么一笔一画地记忆着故乡的美好。
这小城并不怎么繁华,还是那么封建与落后,那般使人自心肺处哀痛,甚至还参杂着孤寂。但她还是用了她那久远的纯净与心底的暖色描述着故乡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情不自禁地让人从心尖处疼惜,只觉所有的怀念在此刻不动声色花般地暖暖地开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读她的田园韵味的抒情文字,如一种清淡的花,它的味道沁人心脾,清爽从每一个毛孔渗进肌肤,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都通透了。
萧红的一生中,唯一感觉最快乐的就是与祖父相处的时日了:“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萧红的记忆里,"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而她也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
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她远离故乡,并且在异地病痛交加,孤苦伶仃,然她还是忍着这些磨难,深深地怀念记忆的故乡,怀念着慈祥的祖父。耳边犹传来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回想起自己在炕上打着滚笑的情景,回想花园里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回想晚上睡觉前,或早晨醒来后,一老一小并排躺在暖烘烘的被窝里,忘记了周围的一切,陶醉在民族的才子们创造的诗歌境界里。那时的她常常是扯着喉咙喊着念诗,而又全凭了自己的心性自己的揣摩挑剔着,在她孩子般自由的纯粹的情感里,若没有渗入骨髓的思念,怎能有如此细致的回忆在跳跃。
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她既是闭塞的,更是迷信的。小团圆媳妇这个小姑娘,只有十二岁,发育得很好,长得黑糊糊的,笑呵呵的,只因这个小姑娘见了生人不怕羞,饭量大,长得高,婆家的人就要给她一个下马威,在被百般折磨生病后,被用大缸中的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这来看热闹的,不下三十人,个个眼睛发亮,人人精神百倍。看吧,洗一次就昏过去了,洗两次又该怎样呢?洗上三次,那可就不堪想象了。所以看热闹的人的心里,都满怀奥秘。没用多长时间,就把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活活捉弄死了。此时的故乡如一盏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欢喜的,等流过了自己,也还没有什么,唯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的人们,内心里无由地来了空虚。
王大姑娘与冯歪嘴子,还有二伯与老厨子,在她的笔下是那么熟悉生动起来。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那个故乡对她而言,既醇厚单纯又愚昧无知。我常常想,或许就因了这儿童式的视野,萧红才把那流动的浓郁的悲哀和沉重的抗议轻轻诉说在带有暖色的底色之中。
她的《呼兰河传》是我们童年记忆的家园。纵观萧红的创作和人生,她的出生、读书、逃婚、被困、得救、生产、离异、再婚、病逝,到作品的评价,生活的窘困,情感的挫折,几乎关涉她生命旅程的每一腾挪,都有众说纷纭的回忆。而她宛如一位徘徊生命边界的孤独者,在婚姻上她渴望得到温暖和爱,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终其一生却都为一种深层的孤独与寂寞不断袭扰。
家乡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无知的封闭命运唤醒了萧红的觉醒,引发了萧红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心灵深层的沉积使萧红的作品闪现出对于生命的哲思和彻悟,怀着深重的悲悯情怀去描写这些农人的生死挣扎的,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以及丰富的内涵。
她不是烟花,却比烟花寂寞三分;她不是秋海棠,却比海棠苦恋思乡。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或那里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而她,就是呼兰河流动的诗篇,鲜活地存在于天地间,只因那些充满她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