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札记:细节
一读杨绛先生《我们仨》一书,其中二处细节,我至今难忘。一是当年杨绛他们沦陷上海期间,其女钱瑗(即圆圆)还只是个三、四岁的孩子,因出疹子、患痢疾,肠胃薄弱,很多东西,杨绛担心孩子不能消化,不让她吃。圆圆
一读杨绛先生《我们仨》一书,其中二处细节,我至今难忘。
一是当年杨绛他们沦陷上海期间,其女钱瑗(即圆圆)还只是个三、四岁的孩子,因出疹子、患痢疾,肠胃薄弱,很多东西,杨绛担心孩子不能消化,不让她吃。圆圆很乖,不管什么好吃的东西,只要妈妈不让吃,她便不要,自己静静在一边玩。
“一次,我的阔学生送来大篓的白沙批把。吃白沙批把,入口消融,水又多,听着看着都会觉得好吃。圆圆从未吃过。可是,我不敢让她吃。只安排她一人在旁边玩。忽见她过来扯扯我的衣角,眼边挂着一滴小眼泪。”
“眼边挂着一滴小眼泪”,当这几个字在我眼前出现的时候,我竟有一种忍不住的感动,甚至眼睛也不由自主地湿润起来。虽然只是几个简单的字,但它涵盖了一个无助小女孩,在听话与本能间的多少挣扎:母亲的教诲、枇杷的诱惑、大人在一边吃、眼睛在一边看,心里在一边想……杨先生不愧大手笔!寥寥数字,活脱脱将一个小女孩天真矛盾的心态,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而作为一个读者,看到这里,想象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无助的、眼巴巴、心馋馋地看着大人吃好吃的东西,自己硬忍着待在一边,心软得恨不能立刻跑到孩子身边,抱起孩子,亲亲她。
唯其无助,人尤怜之,情同此理,人同此心。好的文字,简洁无华,有时虽简单一个细节,却直击人心,让人过目不忘。
还有一处。
钱瑗在自己临终前,因不放心,反卧病床(她患脊椎癌只能趴着),给妈妈写信。信很简单,就是教妈妈如何做一种简易饭食(此时,父亲钱钟书重病住在另一处医院)。一个患难与共、亲密无间的家,丈夫在生死边缘挣扎,唯一的爱女,也命在旦夕。而一个无法正常躺着的、生命之灯火随时将要熄灭的癌症晚期病人,此时此刻,心里唯一放不下的竟是年迈孤独的妈妈如何吃饭。为此,强撑着,一笔一划地给妈妈留言,告诉妈妈如何做饭。信的末尾,女儿特意叮嘱妈妈,一定要照着做(此信写完不久,钱瑗即去世)。
读到这里,看杨先生竟似在写无关之人一样,文字依旧简洁、客观、没有任何情感宣泄,未著一个亲情爱字,而作为读者的我,内心却强烈感受到一种亲情、挚爱、不舍的撞击。一家三口,相依为命,此刻,其中二位,随时就要和自己永诀。照常理,先生的心头笔下,该有多少话语要诉说,多少哀痛要宣泄!可先生笔下却是波澜不惊,只捡出女儿临终之前反卧病床,给妈妈写信教妈妈如何做饭这样一个细节。
“大音希声”。我想,正是如此,这文字才如此感人吧。
一本我早已读过的书,二处细节,我却至今不忘。不仅不忘,在写下这些文字忆及这些细节时,心情依旧如初读一般。可见,细节对文字的重要。
杨绛先生的作品,如《洗澡》、《干校六记》等等,我都曾读得爱不释手。先生的作品,文字总是那样安静,像缓缓流动的溪,所过之处,虽不声扬,却润物无声,直泻人的心田。其中令人难忘之处,往往都是先生看似很随意的一些细节。记得先生在《干校六记》中,其中一篇写钱先生夫妇被发配干校劳动时,二位先生,面对艰苦、简陋环境,进行对话。对话很简单,妻问夫答。记得书中所记,钱先生的回答只有一句:什么都可以没有,只要有书。
什么都可以没有,只要有书。多么简单。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却传神地道出了钱钟书先生的精神境界,同时也让我们对杨先生的笔力赞佩不已。
写字至此,作为一个爱读先生文章的人,忍不住想说一句话:祝先生健康长寿!
二
忆及杨绛先生《我们仨》一书中,幼小的圆圆因为馋大人们吃好吃的枇杷自己不得吃,便“眼边挂着一滴小眼泪”时,我不禁想起了另一个作者的一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的主角也是一个三岁的女孩。可惜,这篇文章的题目和作者的名字,我已忘记。我唯一还记住的是此文中的一处细节。
几年前,成都一名叫李思怡的三岁小女孩,因母亲吸毒被警察强制送进戒毒所,在被关锁室内17天后,她被周围居民因尸臭味发现死于室内。
事件披露后,一时舆论大哗,大量文章遍布各种媒体。当时许多文章我都看了。然而,今天我所能够忆起的,仅有这一篇文章中的这一处细节。
细节很简单:我(作者)发现,在小女孩被关的屋内,在她一双小手能够够得着的地方,到处都有她搜寻过的手迹。
手迹!一个天真无邪的三岁女孩,当饥饿、孤独、恐惧向她袭来时,当她稚嫩的嗓音一遍遍呼唤、啼哭、惊叫无人理睬时,她会做什么?圆睁惊恐的双眼四下张望?用一双可怜的小手四处搜寻?手迹就是这样留下的吗?
这位作者用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到这一为人忽略的现象,并将其写入文中,形成细节。虽然这细节很简单,却深深刺痛了我,以至于时至今日,我虽然早忘了这篇文章的题目和它的作者,却始终记着它。不仅如此,即如此刻,我在键盘上敲着这些字时,心里还忍不住在想:那些手迹,都是些怎样无助、孤独、绝望的手迹!
由此可见,一部作品也好,一篇文章也好,其中最有生命力、最令读者难忘、也最易让读者感动的往往就是其中的细节。
李思怡的印迹,让我眼前又浮现起另一个小女孩——徐志摩笔下的小女孩。
徐志摩在他的一篇散文中,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大意):
一个小女孩,在一个雨夜,手里拿着一张妈妈的照片,来到花园。她冒雨蹲在地上,用一双小手,使劲在地上抠。她将地上的土抠开,然后,小心翼翼地将手里妈妈的照片栽进去,再细心地壅上土……
这样的雨夜,这样的花园,这样的小女孩做着这样的事情,她要干嘛?
原来小女孩的妈妈不幸去世,想念妈妈心切的小女孩,看见园艺工人,从花园里剪下花枝,插进土里,浇上水,花枝不久就活了,她便天真的以为:要是把妈妈的照片像插花枝一样地插进土里,浇上水,妈妈也一定会活过来!于是……
什么叫母女连心?什么就思恋?什么叫爱?如果用文字铺陈,我们可以写下许许多多感人的篇章。而徐志摩在这里却没有。他仅仅写下这位小女孩雨夜独自来到花园用稚嫩的下手扒开泥土栽下妈妈照片这一细节。然而,正是这一细节,却深深打动了我们,不是吗?
无言胜有言。文章的细节,有时魅力就在于此。
三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