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记行
黄山之行余并无欢欣,始觉来去如自家后菜园方便一般。为甚?近也。如某日发狠可骑单车前往,一日必至。游山者也同于读书;借人之书必大快朵颐,自家之书尘积寸厚者有之。今日之黄山等同自家“书”矣。游山者又同于读书;好书读书到妙处拍案叫绝,读者随情节跌宕起伏。时而钦佩作者妙笔生花,时而感慨点睛之笔。好山好景者无不感叹鬼斧神工,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今之黄山之行愿是一本好“书”。
晌午时分已至黄山市。黄山市隶属古徽州。今至黄山市黄山区,所见古徽派建筑星罗棋布,如同已回科举时代。
同行者由导游安顿住处,各自找好下榻房间放下行囊,已是饥肠辘辘。午餐在某酒楼,看似富丽堂皇。余等鱼贯而入分三桌而坐,待上得八菜一汤,可谓水陆毕陈。但众人皆眉头紧蹙。所谓鱼者一条,二寸有余。所谓肉者,“肉糜”是也,但众箸再三无得。所谓汤者,清洌可鉴。所谓菜者,同早茶之小碟而出。众人皆声讨商者黑。声讨归声讨,权衡再三明就已之劣势,不果而终。
是日下午,游情人谷。坐车不久至情人谷。情人谷,四面高山环绕,一条白练由高向低曲铺而下,奋而激仰。时而汩汩低吟,时而委婉潺潺,时而奔腾咆啸。皆因水落高低之急缓而变。余想大雨倾盆之日,此溪该是何等之势?气吞山河?淙淙琤琤?溪涧大小山石裸露,嵯峨横卧,沐浴在青山碧水之间,甚是惬意。犹而奇的是大小且无章法的山石,众石皆被流水洗刷得光浩照人,触之如同凝脂。余遍寻溪涧想得一奇石把玩无果。
溪之两侧灌木丛生,郁郁葱葱。沿溪逆流而上,时陡时缓。有桥通对,忽左忽右。对岸修竹漫山,枝叶极茂。当年《卧虎藏龙》此地取景是也。溪口有照片佐证。竹高者三丈有余,其下浓荫。在其下小憩,昂首观之,其首随风摇曳,作盈盈之状。斜坡之上有竹不堪重负而倒者,悄然伏卧,枝头如孔雀之尾依依下垂,蔽之一遍。而桥依山而建,有石有链,链上挂锁无以数计,是有情人在此许愿而挂,示同心之证;“情人谷”是否因此而得名未从考证。复而往上,至翡翠谷,有诗为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翡翠谷河床岩石色彩斑斓,几十丈见方的岩石上倏地冒出一个深洞,盛着碧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洞因何而来?”“该是某一大石立于之上,水急而不能使其移,久而为之。”仰首山峰,一角为斜阳所射,深草茂林,若镀黄金。余感喟;“石径逶迤入古亭,茂林深处鸟鸣清。登高远望四方景,一道峰峦一道青。”
五月八日,雨,登黄山。
因雨未能徒登,一行众人坐缆车而上。缭绕云雾之外略见黄山之雄苍。待上得山顶,更是大雨滂沱,幸有备而来,众人匆匆穿上雨衣,迎风而上。
瑟瑟风雨中沿石阶而上,百步之外莫能辨。路旁乱草纷披,半掩崖石,时有小花嫣然向人,小而绝媚。十步之外,有松于薄雾中微露其梢,得疏影横斜之致。也有三五人群摇摇烟雨中来,凝为仙客。此时若点缀琵琶之音,余思仙境莫过如此。行至不久立于一绝岭,极目远眺,或茫茫云海,或寥寥岭影,泼墨于天地之间,皆因云雾百变之妙。近观有松,苍劲挺拨,干曲枝虬,立于绝壁。松针叶叶向上,松枝或悬,或垂,或横,或卧,错落有致。有言黄山“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犹为奇绝是黄山之松枝非对称而生,多于向阳迎枝,或迎风而展。松顶平而圆,凝为修饰。
终不敌岭上凌雨斜风,另择路而下。沿途怪石巍巍林立,或仰天长啸,或横卧低吟,或举剑傲视,各有所思。至一坳,芊芊莽莽,别有一番曲径通幽之感。今之黄山石亮其刚,草献其媚,一刚一柔,可谓刚柔并济。今之黄山松立其静,云施其变,一动一静,可谓动静兼得。早有所闻黄山三绝;一曰奇松。二曰怪石。三曰云海。今之所见果然非同凡响。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引自《游褒禅山记》)今余亦有得之,“黄山是本好‘书’矣”。略有惋惜因雨未能读遍黄山。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