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筷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哲学精髓可以归为“阴阳”二字。而能深刻体现阴阳的具体物象首推筷子。筷子,中国人一日三餐离不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有一口人必有一双筷子。甚而至于乞丐,也有一碗一筷糊口。五四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哲学精髓可以归为“阴阳”二字。而能深刻体现阴阳的具体物象首推筷子。筷子,中国人一日三餐离不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有一口人必有一双筷子。甚而至于乞丐,也有一碗一筷糊口。五四以来,中国人的衣服发型都变成了西方样式,连房子也建成了洋房;汉字也加上了拼音,以求与世界接轨,唯独筷子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竟然陪伴中国人几千年一直不变,甚至从没有学者或百姓提出过换成西式刀叉,可见其与中国人精神情趣契合之深。
筷子,形纤体轻,简约天然,平中见巧,深蕴哲理。
两根筷子,如人之两手,少一则残;似男女婚配,缺一则孤。上下协调,左右呼应,互为阴阳,双宿双飞。
筷子一端方形,一端圆形。方为内,圆为外,外圆内方。方端手指执之比较稳定,易于约束。圆端光滑流畅,出入进退,易于运转。
筷子长短适宜,太长则缺少回旋余地,太短则缺乏伸展空间。粗细得当,太粗似显笨拙,太细失之纤弱。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窄之一分则太细,宽之一分则太粗。
筷子,开阖如折扇,铿锵如檀板。文人执之如搦毛笔,点画挥洒,气定神闲。武人执之如握锤戟,划空击案,慷慨激昂。
西方人吃饭一刀一叉,两手各执一物,轮番上阵,岂不忙乱?中国人化繁为简,合二为一,腾出左手,兼做别事。中国人用起筷子来得乎心,应乎手,堪称人人皆会的杂技艺术。刀叉中国人生来也会用,可西方人到中国来第一次用筷子必定是拙态百出。
筷子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遗产。与汉字一样,筷子是中国文化的特别代表,是中国人古往今来,一脉相承,代代相传,永世不衰的文化精髓。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