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堂课

那人,那堂课

资本主义散文2025-08-21 08:10:30
初次见到他,是上学期批阅中考试卷的时候,长发,黑脸,瘦薄,很难让人把他与众多教师形象联系到一块儿,倒是让我莫名地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电影《无敌鸳鸯腿》里的“黑沙掌”。我本以为,他是唐旭华老师或哪个领导带一起闲耍的呢!然而知道昨天,我才真正看到他的庐山真面目。
周四上午,照例是我们语文组区教研的时间,8:30分我准时到达区教科院参加教研。唐旭华老师身穿一件洁白的羽绒衫,在深秋雨后的清晨,像一朵雪绒花,从办公室向阶梯教室走来。
九点钟,老师们都坐定在了教室,唐旭华老师照例做了简明扼要的开场白,随后,在她身后大屏幕上方出现本次教研的主题“初中散文的文本解读”,紧挨下方,显示三个字“罗晓晖”。“罗晓晖是谁?”我问左右的老师,他们摇了摇头,好像是对我无知的否定,但又好像和我一样,也不得而知。
九点过五分,我正低头做听课的最后准备,从讲台上传来一个浑厚的男中音:“谢谢唐老师给我这次机会!同时谢谢大家能听我讲课!”我抬头一看,长发披肩,黑瘦脸庞,单薄瘦削。是他?他就是罗晓晖?接下来,我怀着初次接触陌生人惯有的谨慎和试探的心态渐渐进入了他深刻而渊博的讲解中。
“教初中课文不是教文学;文章不是文学。”一开始,我就被他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言辞所折服。“令人感动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我的心随之一颤。我想起几年前上《台阶》的情形······当时,我以谈话导入本课,以极富煽情的语言引导学生谈日常生活中关于父亲的点滴。一位女同学站起来了,她谈到因婚姻失败的父亲如何含辛茹苦地养育她的经过,情不能自已,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泣不成声。开端不错。接下来,我以分析课文的形式对孩子进行了一堂生动感人的情感教育课。一直以来,我沉浸在自我构建的童话世界里,认为,语文教学旨在发掘孩子内在的情感与良知,把分析课文内容放在了第二位。然而此刻,以成绩论高低的当下,我认为自己错了。
接着,罗老师以缜密的言论分别从“文本定位:散文的文本特征”、“聚散为整:文本内部的语义响应”和“文本的构成元素”三大块对散文阅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罗老师说,“阅读散文的关键,是抓住它的‘散’,分析它怎样‘散’的,为什么这样‘散’,这样‘散’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他还说,“散文的‘神’可以概括,但阅读一篇散文不能仅仅关注它的‘神’,应分析它的‘散’”,“‘形散’只是其表象,并非实质,它与‘神’有关,并非无‘神’之‘散’。它实质上是一种表达姿态。”
在解析“文本观察与解读要领”中,罗老师讲到叙事性散文真正的表达功能,其间,与多种表达方式混讲。他说,“语言是单向的,人的认知是多向的、饱满的”,要想法设法通过散文之表象看实质。在这一过程中,时不时联系到叙事性散文写作方面的独到之处,令人受益匪浅。是的,“不论阅读哪篇散文、哪类散文,都必须尊重文本,尊重其理性与逻辑”。他说,“文本只是个例子,例子是供教师参考的,应以俯瞰的姿态对待之”,作为处于教育一线的老师来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文本,真正做到文本的主人,而并非奴隶,因为,“文本本身是有生命的”的。
短短的两个半小时就这样在他声情并茂的讲解中悄然逝去了,全场语文组的老师屏息静听,几乎没有走动的身影,专心致志地聆听他来自潜心研究的经验之谈。有时在讲解过程中他会插进些幽默的话语,引得会场笑语阵阵。返回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回味他所讲的内容,犹如春雨点点,洒在我饥渴的心田,又如春风拂过我躁动的心扉,令我奋进。
这就是他,罗晓晖,一个来自成都某高中的语文教师,长发,黑脸,瘦薄,与众不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