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游遍京城之三
一眼看到北大那古朴庄重的校门,门楣上高悬着毛泽东手书“北京大学”的匾额,心里便升腾起一种异样的情绪,说不出是崇敬,是羡慕,抑或是一丝遗憾。
在北京,或许上北大和清华是平常的事,但在我们县城,1987年、1988年才分别考出了第一个北大生和第一个清华生。每年的高考状元,如果排名在全省比较靠后的话,也无缘北大和清华。
走进北大校园,我被她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深深吸引着。从如火如荼的“五四”爱国运动到饱经战火考验的西南联大,从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到济济人才的现代化新型大学,这座历经百年的煌煌学堂,在战乱、挫折与苦难中成长起来,用她独特的精神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徜徉在北大未名湖畔,驻足在石舫前,看着在翠木掩映,湖光塔影的如画景色中读书的北大学子,不知是羡慕还是忌妒。或者不久以后,他们中会涌现出如杨振宁、钱三强这样的科学巨匠,也会出现像徐志摩、朱自清一般的文科大师。北大校园曾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或许哪位皇帝也没想到,自己寄情山水的美园会成为莘莘学子求学的圣坛,成为中国脊梁的成长之地。
借用“百度知道”中的一段话:从沙滩到燕园,从红楼到未名湖,百年北大伴随着风雨而前行,北大人那惊天动地的宏伟业绩与默默沉潜的学术思索共同汇聚成一种可歌可泣的壮与美,凝铸一段梦魂牵绕的不灭的记忆。
出了北大,来到清华,在咸丰皇帝御笔题写的“清华园”旁拍了照。与北大一样这里同为清朝皇家园林,并且曾是圆明园的一部分,清华大学校内真是林木俊秀,水木清华。
傍晚时分,来到《荷塘月色》的荷塘边,来此纳凉的人真不少。不知他们是否也如我一样,来体味朱自清先生的深远而朦胧的意境。时光悄悄流过几十年,荷塘依旧,月色依旧,只是斯人已逝,却留下千古美文。这几茎粉荷,不知还是不是朱先生笔下的“明珠、美女”。若还是,不禁要说朱先生的比喻不甚贴切了。几十年寒暑交替,明珠已黯淡,美人已迟暮,哪如这荷,依然袅娜娇媚如昔。
从清华园中缓步出来,已是晚上十点了。校园中却依然笑语喧哗,生机盎然。我从如梦如幻的皇家园林的名校走出来,一脚踏入红尘世俗,觉得自己身上竟沾染了不少灵秀之气,举手投足间蓦然多了一丝清雅的意蕴。
之后,我又到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多所名校,这种感觉竟消失了。或许,这也是北大、清华精神魅力的独特之处吧。在人民大学,有一条路贯穿校园东西,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真的不是一个学习的好所在。还有北京电影学院,记得好像是在一条胡同的深处,校舍有些破旧,操场也很小,丝毫没有从这里走出去的众多明星的耀眼光环。也许,平凡才能成就伟大,就是这个道理吧。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米汤
下一篇:一窗深秋月,多少天涯未归客?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