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廖高飞
廖高飞在班上是属于年龄偏小的学生,初中毕业时刚十四岁,本来成绩优异的她可以继续读高中升学,但家境所迫,高中高昂的学杂费令她不得不选择来我校读书,以便能早日踏入社会减轻家中负担。廖高飞个不高,脸儿圆圆的
廖高飞在班上是属于年龄偏小的学生,初中毕业时刚十四岁,本来成绩优异的她可以继续读高中升学,但家境所迫,高中高昂的学杂费令她不得不选择来我校读书,以便能早日踏入社会减轻家中负担。廖高飞个不高,脸儿圆圆的,眼睛很大也很灵秀,身体偏胖,人很坦率、自信,骨子里散发出一点点的清高和傲气,不大爱说话,文笔很灵动,各科成绩在年级里都是出类拔萃的,加上她个性和身材都像极了读初中时的我,所以我承认自己对她是比较偏爱的。
闲暇时她读很多书,鲁迅的文集她基本收集齐了,也曾细细研读;老舍的作品也让她感慨良多,这导致她的思想和见解都很成熟、很深刻,也常让她心生“高处不胜寒”的恐慌—她说她跟同龄人无法沟通,有代沟;所以她喜欢在课后同我一起分享她的读书心得,她认为我能懂;她那么欣喜地把我放置在一个她认为无人能企及的心灵高度,像珍爱异宝一般呵护着这种相知相契。这常让我很感动。
九九年的九月,与我一同进校的老师都走得差不多了,他们集体任职于另一师资绝对雄厚、待遇高出原校近一倍的省级重点旅校。在一要好同事的大力撺掇下,我也蠢蠢欲动,做好了离开的准备。
学生是懂老师的,他们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既挽留了我、又不至在经济上让我陷入太困窘的境地的时候,手足无措的他们把期待的目光凝聚在廖高飞的身上,他们相信她能留住我。
他们真留住了我,并让我做出了一定会坚持到最后把他们全部送走再离开的承诺。
真让我留下来的,除了全班同学眼巴巴的期望和他们写的厚厚一沓保证书外,就是廖高飞同学写的一篇短文,这篇文章让我突然醒悟:无论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什么样的境遇,都应努力去坚持一些什么,坚持一些比物质、比金钱更耐久的东西,那或许就是——需要:
最后一朵花
身边的花都谢了,守望的女孩也走了。
而你—弱小的金秋菊,又在默默等待什么呢?等待你的同胞从泥土里苏醒?还是等待那个曾经在这里辛苦耕耘却最终耐不住寂寞而离开的女孩再次回首?
如梦空悬,万物皆梦,唯你独醒。
就这样,你用长久的沉默,透亮着全部的语言,宁静中呈现出永不低头的坚强,你用你唯存的精力去完成对秋天的诺言,在那个万物萧瑟的季节里,你坚信在你生命的最后时刻,定会等到女孩美丽的身影出现在这里,为一代又一代的“金秋菊”耕耘……
而你,也将永远消失地无影无踪,可你却并不遗憾,因为你以自己的真诚与坚强,挽留了一个“护花天使”的心,使又一度“菊花香满楼”。
我完成了对学生的承诺,学生也为我的人生带来了契机:因为他们,我才得以顺利来到深圳—这片我日思夜想的热土。
2000年,分在超蒙电子厂的廖高飞同学曾去东湖看望过我两次,一次是向我征询其欲边打工边继续深造的梦想是否可行;另一次是向我质疑现实和梦想的差距:她说再坚持下去是否现实就会颠覆了所有的梦想?我告诉她:人有时候是靠信念在行走,坚持的很累的时候,不妨就笑一笑,对自己笑一笑。她平静地听着,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或悲观、或失望、或昂扬的情绪,似乎她早就做好了现实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各种准备;我也去鹅公岭的工厂看过她,当她走出厂大门的时候非常开心,她说她正向厂办刊物投稿,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同廖高飞同学的最后一次联系,是她写来的一封信,信中说社会很大,她很渺小,她准备回校园继续读书,等准备的足够充分了再在现实中体现和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定位。我回复她:你是鹰,必能飞。
如今,同她失去联系已久,多方探询无果,但我心中,始终亮着为她点的一盏灯,我相信将来的某一天,她会像快乐的小鹿一般风风火火地撞至我的面前由衷地说:龙老师,我终于可以骄傲地面对您了!
就如她送我的生日贺卡上的一句抬头语:您是一个无比美丽的梦境,让我永远永远也走不出;目前也依旧明晰地记得她送我的一笔一划字字力透纸背的生日祝福:
赞美您,祝福您——亲爱的老师
您以天空的辽阔构起心胸的宽广
您以太阳的温暖照亮学生的坚冰
您以春蚕的精神奉献自己的知识
您以胸鹰的壮志作为追求的目标
我一万次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愿您减去烦恼永远快乐
把今天的欢乐珍留在夕灵的窗库
伴随您度过每时每刻
廖高飞,一个灵动的、精灵般敏慧的小女孩,这个时刻,我想起了你,你可记得我们曾经的十年之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期待与你相见的那一刻,你有力的双翅已托起了属于你的那方晴空!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