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玉收藏面面观之六
受阅历学历所限,我无法提供更严密或逻辑性更强的文字,大部分内容都是心底声音的直截反映和一点经验、教训的思考和研判。对收藏史更是缺乏起码的认识,顶多在他人的笑谈中获得的一知半解。要谈收藏的过去,实在缺乏
受阅历学历所限,我无法提供更严密或逻辑性更强的文字,大部分内容都是心底声音的直截反映和一点经验、教训的思考和研判。对收藏史更是缺乏起码的认识,顶多在他人的笑谈中获得的一知半解。要谈收藏的过去,实在缺乏基本的东西。因此这个话题只能简单谈一谈。在我依稀的印象里,收藏比较热的年代应当在民国,也就是热了二十几年的样子。许多所谓的古玩行规,大约都是那个时候形成的。民国的历史本来不长,却呈现出光怪陆离的人文生态。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时期。帝制已被打破;诸侯势力八方割据;承接洋务运动余温,各种思潮风起云涌,众多有识之士纷纷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五行八作呈现盎然生机,一派繁荣热闹景象——处处表现出变革的、混乱的、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特征。中国,五千年文明沉降、聚焦、浓缩于此,怎不教各路英豪垂涎三尺。于是军阀和列强瞪大贪婪的眼珠儿,向着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觊觎、搜寻……
一切都披上了贸易的外衣。封闭已久的国度,商业突然活跃起来,居然没人产生过怀疑。处心积虑、摩拳擦掌,谁也无暇顾及。但是琉璃厂却开始繁荣。最能代表中国历史文明的青铜器、瓷器、玉器和字画,成了各色眼睛紧盯的器物。于是,一批批裹卷在货物中的珍稀文物被打上正当的贸易标签,随着商船大模大样地出海了。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从民初年到北京人头骨化石神秘失踪的二十几年间,中国到底有多少精美的玉器、青铜器、精湛的瓷器、古籍善本和珍稀字画流失到海外。从今天欧美各大博物馆展出的大量中国文物精品看,应当有相当一部份来自这个贸易繁荣时期。贸易之所以繁荣,不仅由于商业的快速发展,还因无政府状态下几乎明火执仗地掠夺,由此也造成古玩价格的异常混乱。不计其数的文物源源不断运往海外。大量的中国文物,至今沉睡在西方(包括日本)博物馆的库房里,就是一个明证。在貌似公平、繁荣的贸易背后,国人看到了琉璃厂的热闹。据说,一件宋代钧窑瓷盘在古玩商之间的交易价在五六千县大洋,最终以怎样的价格卖给外国人,不得而知;为了躲避日本人的纠缠,以保住一只汉八刀玉蝉,古玩店老板千叮咛万嘱咐要伙计远走他乡;一个东北军官的夫人从关外逃到北平直奔琉璃厂,进了古玩店从怀里掏出一幅字画,老板草草一看就付了一百块县大洋。都说盛事兴收藏。在民国古玩市场繁荣的背后,不知隐含着多少放肆的盗掘、卑鄙的密谋、荒唐的交易、可耻到出卖……
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多年里,我们也曾利用明清遗物制造了大量的工艺品去换外汇,而这些东西的价值显然被大大的低估了。直到近十年才有走出国门的商人,断断续续把一小部分散落在民间的远年遗珍搜集回来,算是完璧归赵。但是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却长期流落在海外,沉睡在别人的博物馆里,伴随着它们听不懂的语言,忍受着无穷无尽的思乡之苦。
十年浩劫,大量前朝遗物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能够跨越时代留存下来的,是不幸中的幸运儿。而它们遇到的幸运时代,严格地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真正开始。
自从宋代的几个文人作了皇帝,收藏就成了朝野上下竞逐的献媚游戏。这种游戏被七百年后的大清乾隆皇帝推向了极致,达到了顶峰。
古玩收藏,从来就是王公贵族、官宦豪门的生活消遣。只在当代,才使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觉醒。收藏在当代引起国人浓厚的兴趣,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但是,收藏的未来走向将会如何呢?
对收藏的走向,我们只能站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让目光从过去到当下,沿着轨迹向未来延伸。盛事收藏乱世黄金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包含了一千年来各段历史的沉重经验和血泪教训。今日中国经济社会,无疑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如果说前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暗合了世界经济的大节拍,那么从去年世界经济大萧条起,中国经济社会显然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尽管还不能完全摆脱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但是只要我们立足国内,最大限度地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稳健,在不久的将来,当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时候,一个全新的中国必然会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的文化一定会吸引世界的目光;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繁荣时代,必将到来。
从微观上看,未来五到十年,收藏将加速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这是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影响的必然结果。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任何可能的潜在商机都将被挖掘出来。对处于国人热切关注焦点的收藏品市场,不可能不受到经济界的瞩目。然而收藏品又有其难以被迅速认识的特性。因此,未来的收藏品市场,专业采集将替代个体分散的采集方式。同时,拍卖市场也将进一步完善。处于激烈竞争态势下的商业金融,不可能坐失良机。所以,相应的金融产品也将应运而生,金融的介入对这一市场的发展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充满希望和诱惑的收藏时代,即将到来。
那么爱好者该做的,就是做好精神和物质的准备。
在结束本文之前,我们还得归还一笔欠账——在玩古的态度一节开头的最后一段,我说过对那些搞了一辈子收藏、后来又走了弯路的玩家的态度,我很矛盾的话。
现在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按说,搞了一辈子收藏,手中总要有几件真品吧。但是从他们展示的图片看确实没有真品。我分析,要么一辈子的话是故意的夸张;要么是曾经的真品被他们消耗殆尽。如何理解这两点?第一,如果他们的收藏始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刚好遇到古玩疯狂造假的年代,而刚入行的新手很可能迅速介入,以至误入歧途。第二,他们曾经收藏过真品,但在一致向钱看的年代全都变卖了,不久又以为发现了古玩新大陆,于是迅速介入赝品。当初匆忙的转让,连真赝的差别都没来得及仔细分辨。
从感情上说,我不愿意伤害那些乐在其中的每一位老人;但是理性告诉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走向深渊——为了避免最后的悲惨和遗憾,我希望他们从赝品中走出;更大的问题在于,公开短暂的交流不允许暧昧的犹豫,在时间上一点儿回旋的余地也没有;事实上即使有,碍于面子他们也不会接受。
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对酷爱字画的老夫妇带着自己收藏多年的字画找专家鉴定,当看到老先生的执着、虔诚和夫人对丈夫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