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至圣先师

人类的至圣先师

木本植物散文2025-07-29 16:43:21
笔者2006年4月,游历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家乡曲阜,以7000余字的文章记叙了数以百计的宫殿规模的孔府家庙,描述数以万计的森森古木组成的庞大的孔府园林,让潇潇春雨的丝丝点点伴着南来游子的依依惜别之情,
笔者2006年4月,游历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家乡曲阜,以7000余字的文章记叙了数以百计的宫殿规模的孔府家庙,描述数以万计的森森古木组成的庞大的孔府园林,让潇潇春雨的丝丝点点伴着南来游子的依依惜别之情,浸润着古香古色的古庙古林。
但我仍感不足。毕竟孔子太博大了。巍巍孔庙、茫茫孔林,幽幽孔府,2500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岂是7000多字文章可以概述?《百代风骚》启笔伊始,我就存下心愿,再写一篇至圣先师的生平介绍,毕竟拥有胜于虚无,撰写胜于沉默。孔子家世
公元前1057年,周武王推翻了商代王朝,建立周王朝。又两年,开国武王大病身亡,武王之弟周公旦在平息国内动乱之后为安定时局,以天下宗主身份把大周天下划分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邦国,分封给周王朝的亲属、功臣。此次大分封70余国,分封邦国称为诸侯。孔子的远祖是商代王族后裔,武王伐纣时,纣王庶兄微子抬着棺材军前请降,受周王朝信任,周公旦以商故都商丘一带地域封给了微子。立国为宋,成为宋国第一代国君。后裔弗父何是孔氏宋国贵族先祖由“公”到“卿”的一个过渡人物,此后四代为卿的地位从正考父之子孔父嘉一代降为大夫。弗父何到孔父嘉已历五代,后五世至孔子之父叔梁纥皆为鲁国大夫。由此可以明了,曲阜孔子家族从周初封国后公侯位置经历了五代国卿、五代大夫数百年的十世传承。
叔梁纥家居尼山附近鲁源村,以手擎城门的勇力闻名于诸侯,为鲁国立过几次战功。《左传》载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无子,叔休施氏。与妾生一男又跛足,不能为嗣。晚年向颜氏徵在求婚,公元前557年(鲁哀公22年)祈祷于尼山,天遂人愿,生下孔子。孔子降生,丑陋无比,顶如反盂,即中低边高,故起名曰“丘”,因前有病足之兄伯尼,排行第二又生于尼山,号仲尼。今日曲阜山仍有孔庙供乡人上供祭祀。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天年已尽,母亲颜氏携孔子迁国都曲阜城内阙里开始了“贫且贱”孤儿寡母生涯,可谓饱受饥寒。颜氏在孔子16岁撒手西去,撇下孔子不得不以少年之身充当管理粮库的“委吏”和放牧牛羊的“乘田”。孔子做这两件“贫且贱”的工作时,可谓少年老成,兢兢业业。他说管仓库账目要做得清清楚楚,管牛羊要让牛羊茁壮成长。虽有志于学,却学无常师。相传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统,学琴于师襄。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经济状态下顽强地学习掌握春秋时代的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数等六种知识分子必备知识。由于自身学无定所,首倡私人办学,积极投身春秋时代动荡汹涌的政治潮流。
西周初期,周天子对各路诸侯国拥有绝对权威,诸侯国必须定期朝见周王,向周王朝缴纳军粮赋税。周天子直接指挥军队有14师共14万甲士,是“礼征伐自天子出”的武装基础。而各诸侯国不能擅用武力,否则周王可以削除爵位、废除封地另立国君。然而历史脚步迈进孔子的春秋时代,战争和动荡成为时局风云画卷的主题,周王朝大厦支柱夭折,王畿地盘只限于洛阳附近一、二百里范围,约相当于一个小诸侯国。各诸侯国之间刀兵相向、弱肉强食,最后攘成大国称雄的争霸局面。
鲁国是西周开国元老周公旦的封地,其长子伯禽就任国君时带来很多典章乐器。就礼乐而言,祭祀鲁国开国之君周公时,可用天子礼仪,这是其它诸侯国所不能攀比。礼教文化如此重要,而2500年前并无专门学校开设礼仪教学,因此《论语》记载的一句话典型地介绍了孔子坚韧不拔的主动求知精神:“子入太庙,每事问。”一次进入太庙参办祭祀大典的机会就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而不计较别人议论的“每事问”求知态度,顺理成章地让孔子学有所成而闻达于诸侯。
19岁的孔子与宋女亓氏结婚了,次年即喜得子男,鲁昭公专门派人送来一条鲤鱼致贺。《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武夫之后,“委吏”之身,受国君如此礼遇,遂给新生儿取名为“鲤”,字“伯鱼”,用以纪念国君送鱼厚恩,侧面也可说明,低贱的管仓小吏孔子已具备一国之君重视的声名了。笔者游历曲阜,街头就餐时,发现餐馆菜谱多写着“孔府红鱼”菜名,一问厨工,方知为了避“泗水侯”孔鲤名讳,此典故已传二千载矣!三十而立
孔子自称“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三十而立之后,孔子已成为各国诸侯公认的知识渊博、修养深厚的大学者。公元前522年(鲁昭公20年),齐景公携国相晏婴访鲁,专门就强国之道请教孔子:“昔秦穆公国小处僻,其霸何也?”孔子把秦穆公后来居上,能让荒僻小国成为争霸大国归纳为三大因素:“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癖,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说的是秦国用五张羊皮换回的奴隶大才百里奚被重用为大夫的故事,穆公如此重贤,称王都是早晚的事,何况一霸主地位,说的齐景公连连称是。
孔子三十岁时,晋楚相恃,争作中原霸主。大国争霸,苦了周边邻近小国,整个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拜周天子也只有三次,而对晋楚齐三大国朝拜是对周天子朝拜的11倍,多达33次。鲁国大夫感叹:“今我小侯也,处大国之间,缮贡赋以共从者,犹惧有讨。”这段《国语?鲁语》意思是处于大国争霸之间的小国,按时朝贡岁赋,还诚惶诚恐地担心大国兴兵讨伐。就是这样一个大国夹缝中生存的鲁国,还要忍受国内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后孙氏“四分公室”,致使鲁昭公在位时先逃于齐,再奔于晋。
国内如此动荡,孔子壮志难酬,也与弟子投奔齐国。行经泰山,遇一妇人新坟前悲声痛哭,子路上前询问,妇人答道:“前岁公爹死于恶虎之口,去岁丈夫也成了虎口之食,而今日儿子也被猛虎咬死。”孔子问:“为什么不离开这虎狼之地呢!”妇人答道:“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啊!”孔子向弟子训诫道:“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
齐景公两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大事,第一次孔子扼要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自然赞同树立国君的绝对权威,说道:“假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孙不子,虽有粟,君岂得而食之。”景公的意思是臣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君上。第二次问政时,孔子答道:“政在节财。”这也符合景公治国之道,倘大肆奢靡,再多的财富也是大水推沙付诸东流,一高兴就要将尼溪一带土地封给孔子,而孔子也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