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密涧叹密

断密涧叹密

玑组散文2025-02-28 15:21:25
流经河南省灵宝市区东侧的东涧河古名绪姑水,又名开方口河、(1876年版《灵宝县志》“山川总图”标注为开方口河)断密涧河,从崤山峡谷中蜿蜒而出四十余华里,至北田村与西涧河相汇为弘农涧。河谷中曾经藏匿着一条古官道,旧时是通往卢氏、南阳的必经之路。
“断密涧”许多人耳熟能详,它的来历却鲜为人知。偶翻杂书,才知道因为瓦岗军首领李密断命于此,故名断密涧。小时候读过的《隋唐演义》中,就有瓦岗军起义的故事,却不知道家乡的这条小河竟是李密的丧命之处。据《新唐书.列传九》载: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一月,唐高祖李渊遣李密偕王伯当等人到山东去招抚瓦岗军旧部。走至稠桑(今河南灵宝西闫乡有绸桑村),接到密令,让他独自返回长安。他感到已被猜疑,遂叛唐。袭击桃林县(今河南灵宝老城)后,大军遂沿着东涧河南入莽莽苍苍的熊耳山。走到今天的卢氏县官道口镇(原属灵宝,1949年8月划入卢氏县)附近峡谷时,被早已埋伏于此的唐将盛彦师袭击,李密及王伯当被杀。
李密字玄邃,京兆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是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的后期领袖,被当时包括李渊在内的北方义军推举为盟主,他领导的队伍是当时最强大的反隋武装。李密先是反隋,后降唐,复叛唐,一生充满悲剧色彩。
李密幼年时就立志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次骑着牛出门求学,牛角上挂着一包《汉书》,手里还捧着《项羽传》边走边认真诵读,非常专心,被路过的当朝宰相杨素碰见,大为赞赏,这就是“牛角挂书”故事的由来,后成为激励学生刻苦读书的典范。
后来参加翟让领导的瓦岗军起义,取得了以一千人大胜两万人的金堤关大捷。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义军功克了隋朝东都最大的粮仓兴洛仓,把大批粮食分给灾民,声名大振。各路豪杰纷拥投奔,瓦岗军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这些成绩主要是在李密的策划和领导下取得的,充分表现出李密的领袖素质和过人才智。
大业十三年二月,李密称魏公,正式建立了和隋皇朝对抗的政权。他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隋朝统治,各路义军纷纷归附瓦岗军旗下,遂成为中原起义军的盟主。
李密为稳定地位,设计谋杀了让位于他的原首领翟让,大失人心,瓦岗军开始走下坡路。大业十四年,李密攻打宇文化及,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损失惨重,王世充乘虚而入,李密惨败。瓦岗军人心涣散,危机四伏,走投无路之下,李密遂率部将两万人投降了旧部下李渊建立的唐朝。被任命为光禄卿,封邢国公。
李密自以为凭自己的地位威望,一定会受到唐朝的优待,不料降唐后,待遇菲薄,很不高兴。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叛唐和命丧涧河古道的故事,也就有了今天的“断密涧”。
初冬时节,我独步涧河峪,陡峭的石崖两岸危耸,清澈的河水哗哗淌过。看似普通的河谷如何能成为古代的交通要道?我曾不解。后来我想,许是因为了这条河。因为在那遥远的古代,人们外出,抑或步行抑或车马,而路边的河水能够随时滋润路人及牲畜干渴的喉咙。而如今,艰险难行的古道已被平坦宽阔的柏油路取代。
我想象着一千多年前那个场景:北风凛冽的冬日黄昏里,落荒而逃的大队人马,匆忙来到涧河峪中,饥寒交迫,疲惫不堪。李密勒马驻足,环顾左右,但见怪石兀立,阴森蔽日,几只惊起的乌鸦,呱呱惨叫着在头顶盘旋,不免胆战心惊,急命大军不可逗留加速前行,突然两边山顶杀声响起,乱箭齐发,李密人马顿时乱成一团,惨叫声此起彼伏,血流成河……
纵观李密的一生,从那个好学的少年,到叱咤风云的义军领袖,再到降唐复叛的穷途末路,不甘寂寞的人生总是起伏不定。是他统率数十万瓦岗军,把反隋斗争推向最高潮,又是因他的过失导致了瓦岗事业一夜之间烟消云散。但我们仍不得不承认,李密曾是一个被隋皇朝视为主要威胁的对手,一个曾号令群雄的义军盟主,李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墨浓彩的一笔。
夜幕将至,我骑着摩托踏上回家的路,转过几个弯,隐约可见不远处的灵宝市区,高楼林立,霓虹闪烁,我怅然若失,几多感慨,脑海里闪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诗句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