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夜话

莱特夜话

大颢散文2025-07-13 07:09:39
重庆今年遇上了“倒春寒”气候,春天姗姗来迟。但阳春三月的北碚,绿竹茵茵、花香幽幽,一场春雨刚过,风景宜人的缙云山下,空气格外清新。深呼吸一口,真让人心旷神怡、回味悠长。带着市新闻出版局以及市人大《公民导刊》《公民报》的文件通知,我按时参加了全市首批新闻采编人员的资格培训。
培训地点就在北碚美丽的缙云山下,我们下榻在嘉陵江边绿树掩映的莱特宾馆,这里已是北碚近郊,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是学习培训的极好去处。这次参加培训的有150多人,人大系统共有14人参加了学习培训。我们当中除市人大有4位老师是专门从事新闻工作的以外,其余9人都是来自各区县的“杂牌军”。那些来自《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重庆时报》等市内知名媒体的培训人员,有全市知名的编辑、记者,也有刚步入这个行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所以在这班的同学中,象我这样四十多岁的人就算“三偏”(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水平偏差)学员了。和我住在一起的是黔江区人大办公室专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朱成举,他今年52岁了,可能是用脑过度的原因吧,花白的头发已经非常稀疏,我打趣他:“这不符合‘森林重庆’的要求哈。”
在和老朱一起住宿的6个夜晚,和他交流沟通了许多关于工作上的经历和感慨,让我对这位个子矮胖、貌不惊人的老先生肃然起敬。除白天各自按照学号就坐听知名教授和讲师的授课以外,每到静静的夜晚,在进入梦乡前我们都要说很多话。
我自2009年调入巫溪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任副主任,负责全县的人大新闻信息工作,从那时开始,我就很关注其他区县在这方面的行动,老朱这个名字我早已在报上熟知了。黔江区这方面工作抓得很好,每月在公民报排名都在全市第二名左右。而我们巫溪呢,从2009年开始名次也基本靠前,虽然去年我负责的人大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都得了奖,但对比老朱他们那里,我们还是逊色多了。
听了我的介绍,老朱说:“在这方面我也是‘半瓢水’啊!全靠自学呢。我原来也是在基层当主要领导,在县委办公室作过秘书,后来又当过畜牧局局长等职务,在人大从事这方面工作已是10多年了。”
“当过局级主要领导的人,为什么要选择从事这个工作啊?”对他的选择,我莫名其妙。
“我不是没机会呢,在建制调整之时,当时的区领导对我有安排,但我这人热衷于搞文字工作,也就是个‘苦命人’嘛,鬼使神差就调人大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了。我每年都要在本系统报刊上发表文章40篇左右,有时还能撞上3至4个头版头条呢!我原来的第一学历文凭并不高,好在组织上安排我在涪陵师范学院在职学习,拿到了大学文凭。我很感谢组织,所以我愿意动笔写东西。”看老朱说话时的眼神,他娓娓道来,谈得很诚恳:“我们这次学习,教授们也总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回忆我们走过的路,这个太重要了。我从事这么多年,没有出过拐,我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新闻效应’。”
听了他的一席话,我好感动,就敞开心扉道出自己的心思:“我过去也专门从事过宣传工作,发表的文章也不少,而现在重操旧业,老实说,也许是“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感觉吧,有时还是感觉厌倦啊!朱老师,你就没有疲惫的感觉吗?现在的人有几个愿意‘爬格子’哦,都愿意‘爬梯子’啊!”
“有些事我们不是不懂啊!但我就是‘一根筋’,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走别人不愿走的路。说来也怪,其实人大工作每年都基本上是那些规定程序,但我每年写出来的东西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裁,就写出了不同的新意、不同的感受啊!其实我也很吃亏,快退休的人了,我现在的级别还是一个主任科员呢……”说到这里,他的脸上掠过一丝无奈的神情。
看着眼前这位老头,我不觉联想到我们县塘坊镇人大主席团成员王正贵,七十有余,还在撰写人大新闻,然而,他写了一辈子,到头来退休后还是在乡下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啊!我在想,所接触的这些文人,他们追求的不是物欲,而是一种精神境界啊!
还有点春寒料峭的窗外,偶尔能听到嘉陵江流过的水声。每次,都是老朱那真诚的话语带我进入梦乡,我和他的经历其实也差不多,但我也从未去刻意的追求什么,只觉得在一个单位练就一点本事,充实一下自己,找到适合生存的空间也就足够了。短短一周的学习培训,不仅让我学到了写好新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那个黔江的朱成举老师更给我增添了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特别是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