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的达岚坳古道

遗落的达岚坳古道

救灾散文2025-03-10 17:55:26
假日得闲,独自走走古官道。一是为了寻觅,一是为了思索。享受于自然山村融合的惬意,享受独自行走探幽的情愫。因为要夜宿踏虎,所以先坐车到达岚,就是原来的达岚坪,如今据说一时乡镇了。半个小时到达岚,途径很多
假日得闲,独自走走古官道。一是为了寻觅,一是为了思索。享受于自然山村融合的惬意,享受独自行走探幽的情愫。因为要夜宿踏虎,所以先坐车到达岚,就是原来的达岚坪,如今据说一时乡镇了。
半个小时到达岚,途径很多乡村,看到很美的田畴,离浦市不远,有一山石高峻的大山,山腰有一巨大独立的石柱,很壮观醒目。可惜车子奔驰,不能拍下来。还有一个村子,叫马王溪。很特别的名字,大概有,美丽的传说不吧!车子愈是前行,山势愈是雄伟。一路西行,朝着大山深处挺进。
到了达岚坪,感觉作为乡镇,地方有些过小,就是山谷里的几栋错落的楼房,只是山麓的学校稍微宏大点。上了斜坡,过一道石桥,才有些集市模样。也只有一个小村镇大小。看来毕竟偏远闭塞,街道不过沿着公路,一两百米样子。桥头店面可以买到零星的物品,菜摊子杂陈,小菜,咸鱼,鲜鱼,海带,桂皮,红辣子,酱醋,洋芋,鸡蛋,皮蛋,酸菜,杂菜,倒是应有尽有,一旁冰柜里的冷饮,冰包,矿泉水,也无所不有。
我站在公路桥上,望见了百米开外的上首,有道别致优美的古石拱桥,一眼就可以看出,只有古桥才这样完美,与自然环境合二为一,交相辉映。我心里一喜,竟然这样顺利找到了官道的桥梁。我寻访古道的准确一点找到了。而且当年沈从文的轿子,一定是从这桥上经过。这是一个准确实实在在的,可以切入的时光岁月的驿道口。
于是,我沿着小溪走过去,溪水里水草丛生,溪岸杂草丰茂,而古桥洞下,几只成年白鹅在水里觅食洗浴。
桥拱映在水里,犹如满月,桥边的杂树,掩映水际,也来临波照影,红砂岩的石块砌成的拱桥,石缝里也杂草摇曳飘垂,拱下溪水,形成碧绿的一潭,一旁漂浮着青苔,而白鹅就在绿水蓝草间,把长颈子伸进水草里,觅食鱼虾,享受清凉。
站在古桥上,往上游山里望去,幽深宁静,弯弯的小道不知通向哪里。更在深山更深处,还有山村人家。山色撩人,清丽可人。
我走过小桥,穿进一个巷子里,这些破落的屋舍,以及屋舍夹成的小道,就是当年的官道。我仔细的低头看着阳光下的上桥的石阶,虽然有些凌乱,倒是历史的原貌,歪歪斜斜,不知走过多少商旅前人,沈从文只是我能铭记的其中一位。他的轿子在冬月的寒风薄雪里,晃悠悠的经过此地,而轿夫的脚印,也留在这石级上。今天我也坚实的走过此桥。
桥面的石板,依然如故,虽蒙尘土,但风骨硬朗。一地白晃晃的阳光。我站在桥上,逗留沉吟,想着岁月,想着沈老,想着山里人家,想着村妇野老,想着我自己过往。我很想在此留下点什么。正好有个丰腴时尚的少女,看来是个初中生,青春的纯净的光泽,在胖胖的眉眼间闪烁。我请小姑娘给我帮忙摁下快门,她照了三张,其实只拍下这么一张。
这时,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一个人在修桥,说是石阶歪了,重新修修。问问古桥的年代,他猜想说:那起码是一百八十年了。这是去凤凰的老路。叫什么桥啊?那冒就叫达岚桥啊。这桥以前是有亭子的。
这时另一瘦高的老人过来,他更健谈,告诉我老辈子就是走这老街,从那笼子里过去,上达岚坳。翻过达岚坳,下去就是冬牛,冬牛过去就是走公路到合水,合水再走三十里就到踏虎了。
我问老人贵姓,老人姓江。而旁边的几个相熟的妇女,笑道:“他姓牛,不姓江。哈哈哈哈!”很明显是开老人玩笑。江大爷也只是嘿嘿一笑了之。
老人走进这扇大门,说:“到踏虎还走得到,我年轻时从达岚,可以一天就走到凤凰,太阳还才落山。这是怕山路没有以前那么好走了。你走过去,有个码头庭子就直接往山上走,一路都是岩板路,不知下山路还通不?”我听得懂,码头庭子,就是石板阶梯。
这是开始上山的石阶也就是从前的官道。沿着石阶往上走,走进深山了。古道边的茅草还是青绿的,看不出秋色斑驳。但芭茅的白花摇摇,是如火如荼的时节,芭茅开花一杆旗,那时江南秋天的山林景象与秋色的点染。
古道边,不时有歇息的地方,宽敞处的岩屋罩子下,可躲雨也能躲阴,下面的石块还可坐卧,是天然的落脚休闲处。有时,为干净起见,石块上垫上路边的树枝叶或茅草。
半山腰有一石砌的屋场,精细的石块砌成,四围是浓绿的繁茂的松柏林。我疑心这是山道旁古庙的遗址,这里如有一庙,是最好歇息随喜处。
山里的小石桥,很美很静。荒芜了,依然美丽。荒草只是意境的渲染而已。山林古道边,也有稻田,暖黄的田土,密密麻麻的稻茬,燃烧过稻草的黑色灰烬,田埂上的稻草。山林里的鸟鸣,依稀有清脆的竹鸡声,这声音我能分辨,叫声“哔哔喂,哔哔喂,哔哔喂”,更增添了山里的寂静空旷。一个人行走,思索这这官道上的前尘。
半途里,有几棵古老葱茏的翠柏,也是歇凉栖息地。午阳下,树荫里,山风很是凉爽。我不疾不徐,随心所遇,登山不觉炎热。在一片板栗林里,隐隐望到瓦屋的檐口,终于到了大岚坳了。高高的岩墙,迎面而来,瓦屋就建在高岩之上。右边是一栋木房,左边是懂楼房,夹持着通道,如窄窄的关卡。坳上门前有黄狗一只,好在有一矮胖妇女在木屋前的长横廊里。
我忙与她打招呼。“这就是达岚坳吗?”这也是为了消除狗的敌意狂吠。
妇女和善圆润。答道:“是的。你到这来做什么啊?”
我说:“我是到冬牛去。走得过去吗?”
她说:“现在这坳上人很少了,当年这里还赶场。现在大都搬到山下去了。很少往山那边走,怕难走了。你怎么不坐车呢?到冬牛可以从大岚坐车。”
我说:“我是专门想走走过去的老山路。想不到还真的都是古石板路。”
村子有两条小街,左道下山,右道去新田村。我从左走过屋前通道,进村里,见左手石阶上去是最高处的小庙宇,古时的太平庵。虽是在遗址上修复,但那十几级精美的石阶,却在诉说着当年的繁华。
古道下有一幢青砖砌的两层楼房,那是几十年前的样式了。堂屋门大开,里面有人。我去问路。原来是一个老年妇女,很慈祥,很贤惠,犹如我的老母亲。她忙搬凳子请坐。她在门内忙着择辣子,我坐在门口木椅子上歇脚,与老人攀谈,一举两得。
老人说:“到冬牛,下山走公路,跟着就到了。这山路走得通。到半山腰,有水渠,跟着水渠往左走,到洞槽处下去,就是公路了。就往右走。”
我感慨道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