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子修车摊儿
工业文明的日新月异,使许多靠纯手艺谋生的人举步维持,甚至于有的手艺已经销声匿迹了,说不定再过几年,十几年,即使现在的一些手艺也变成人们脑海里的一丝回忆了。比如,现在找个修鞋的不很容易了;遇到了吹糖人儿
工业文明的日新月异,使许多靠纯手艺谋生的人举步维持,甚至于有的手艺已经销声匿迹了,说不定再过几年,十几年,即使现在的一些手艺也变成人们脑海里的一丝回忆了。比如,现在找个修鞋的不很容易了;遇到了吹糖人儿的便觉得很新鲜;光顾弹棉花摊儿的,也只有老头老太太了,而且极少发现。
靠纯手艺而维持生计的,修自行车的人还在坚持与守望。愚以为中国乃自行车大国,虽说汽车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但以自行车为代步工具的仍是多数,因此,这个行当还有生存下去的空间吧。这不,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就有这么一个小小的修车摊儿,而且是父子齐上阵。
印象中,一般靠此手艺为生的,多为下岗的所谓“4050”人员,但此父子两个却一直以此为业的。自打我住进这个小区十几年来,总是能看到父子两的身影。
子承父业而甘心修自行车的,恐怕为数不多,但此父子俩乐此不彼,把修车当成了谋生的技艺。
老师傅六十多岁,儿子三十不到,打仗亲兄弟,修车父子兵。爷儿两个坚守一小小的修车摊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顶严寒,冒酷暑,靠着这不算丰厚的收入维持着生计。
我想,在时下人心浮躁,商海跌宕,价值取向多元化之际,能几十年坚守一种手艺,而且子承父业的现象本身,就足以让一般的人匪夷所思,更何况父子两人对这个被称之为“草根经济”的修车摊儿情有独钟,应是让人感动与感慨。
父子俩都有着中国普通百姓所特有的那种质朴与善良,收费不高,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小活儿就当是帮了个忙,绝不谈钱的事情。
严冬的某一天,我去为儿子修理被他“折腾”得浑身伤痕累累的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不知什么时候断了两根儿,车子骑起来扭秧歌;车闸跟没有差不多,失灵了好久;车筐歪歪扭扭,斜到了一边儿;固定车锁的螺丝早松动了,西里哗啦地响。用相声大师侯宝林的话讲:“反正这车除了铃铛不响,剩下的哪儿都响”。
老师傅的儿子正忙活着,由老师傅亲自操刀来给我儿子的这辆车“治病”。老师傅一看这车的状况就嘿嘿地乐了,对我说:“定是半大小子骑的。”
于是就很认真地在严寒中换辐条,修车锁,整车筐,忙了足有半个来小时。寒风呼呼地吹着,我裹了棉衣把头缩在领子里还只觉得浑身冷飕飕的,但老师傅双手没戴手套,在零下十来度的环境里忙活了近半个小时。
把自行车充好气,又端详了一下被“治疗”好的自行车,仿佛艺术家欣赏自己刚完成的一件工艺品。
“您这一共是四块。”
我掏出十块钱递过去,我说:“就五块钱吧,大冷天的不容易。”
“那还行,该多少就是多少。”
老师傅很认真地说。
我骑了修好的自行车往家走,一边想着老师傅的质朴,想着修车这个行当的艰辛,在刺骨的寒风中忙碌了半个来小时,想多给一元钱他却坚辞拒绝,这应该是手艺与手艺人的尊严吧。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有感,孤舟蓑笠翁钓寒江雪
下一篇:我是阿Q,我快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