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月洞归来辞
湘中有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名曰冷水江;市郊有一座美丽无比的地下宫殿,叫做波月洞。我因有亲戚在彼,每年逢旧历年节,或遇老人寿庆喜诞,便要前往。而每次去,总少不了要钻钻岩洞,领略一番地下宫殿的自然美景。这
湘中有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名曰冷水江;市郊有一座美丽无比的地下宫殿,叫做波月洞。我因有亲戚在彼,每年逢旧历年节,或遇老人寿庆喜诞,便要前往。而每次去,总少不了要钻钻岩洞,领略一番地下宫殿的自然美景。这样,波月洞给予我的印象,也就一日深似一日,逐渐成为高筑心头的蓬萊仙境了。
然而有时当我乘兴归來,大谈洞中奇观的当儿,总有人大不以为然。究其根由,不外乎“徒有丰姿,却无资格”者也。想來也颇有几分道理。大凡天下名胜,並不全靠自然风景幽美著称。就拿驰名中外的桃花源来说罢,其丰姿神韵就並不見得如何绝代佳妙,而只能仰仗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去想象想象,才愈想愈像。現实的“秦人古洞”和“遇仙桥”之类,是很难引人油然而生发美感的。记得那年春天,应《桃花源》文学杂志编辑部邀请,雨中游桃花源,我就兴味索然。探月亭歺厅的午宴是十分丰美的,美酒佳肴,琳琅满目。杯盘狼藉之后,文管所的同志早备好纸笔香墨,请应邀前來的获奖作家題诗作賦。几番推却不成,我也只好信笔书成几句:
细雨濛濛到桃源
只見桃花不見仙
世上还是凡人多
桃花源内正耕田
说实话,我觉得所有游览、题诗的人都是些凡夫俗子,我自己更是俗不可耐。任谁有什么飘飘欲仙之感,也断然遇不上窈窕仙姑。桃花源如此,洞庭湖的君山、岳阳楼亦莫不如此。没有历代文人墨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之献上一曲曲千古传唱的动人乐章,其又何能誉满天下、名闻遐迩呢?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就写下过“帝子降兮北渚”的诗句;宋代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就写下过“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和“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的妙联;至于刘禹锡“遥望洞庭山翠小,白银盘里一青螺”和雍陶“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的诗句,更把湖光山色与美丽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杜甫、范仲淹的名篇,就更为世所周知了。
波月洞,这堪称“地下宫殿”的波月洞,又何曾在中国古代那浩如烟海的诗賦的巻纸角留下过一两声低吟轻唱呢?
据地质学家考究,波月洞并非什么“幼年岩洞”。它成于第四纪冰期,而其发育,则恐更远。二亿多年前,湘中还是一片茫茫大海、大海茫茫。随着一系列的地质构造运动,地形趋向抬升,海水渐退。约到距今一亿八千万年的印支运动以后,冷水江地区才成了准平原。时光继续黙黙地流逝,地壳不断间隙性抬升,資水渐渐下切,基准面下降,地下河系渐为洞穴。及至距今二千八百万年的第三纪,地壳运动形成构造形态互相交错的大量裂隙、节理和断层面,更加速了溶岩发育……洞中发現的几十万年前的第四纪中更新世的东方剑齿象牙齿化石及水牛头骨化石、鹅耳栎树叶化石和古陶器碎片,足以证明我不是想入非非地在胡编乱造新的天方夜谭。
历史对于一些事物不見得都是公允的。被岁月风尘深深掩埋着的波月洞,谁能说它不独具丰姿呢?且不说那淡緑恰如风拂揺曳的“迎客松”,也不提那宽敞别致的“观音堂”、“迷人殿”、“演武厅”……单说洞中可供参观的路线长达3.5公里,面积宽达40000多平方米,大大小小凡27厅,厅厅有景,景景皆奇,串珠般相联在一起,就能堂而皇之令游人傾倒雀跃的了。更何况那景致,那风采,有如大鹏展翅扶揺直上者,有如观世音坐莲台、姜子牙垂钓者,石笋破土而出、石柱拔地而起、石田千丘可耕、杨梅万顆直催馋涎欲滴......五顔六色,琳琅缤纷,偶一轻击垂帘,便闻佩环铿鸣、编钟清脆、余音绕梁而三日勿绝。难怪有位作家写诗盛赞:“桂林山水甲天下,波月新景胜桂林!”我是多次造访过桂林芦笛岩的,若硬要拿芦笛波月相比,如果避开人工的矫柔造作不论,我以为仅因芦笛岩的导游姑娘风流窈窕训练有素举止得体而讲解错落有致,以及桂林山水乆負盛名,才更多地吸引海内外的游客情侶。犹如“一枝红杏出墙來”的波月洞,这些年已一跃成为当代中国之名胜,不仅日夜呼唤着大江南北的国内游人,而且早令远隔重洋的世界各地游人景仰傾倒。轰动中外的电視连续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许多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在波月洞,我也清晰地看到过人为破坏的痕迹。但是比起当地政府以及热爱美、追寻美的人们对它的开发和建设來,这些许瘢痕,只能形成更加鮮明的对比,令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也许有人会问,波月洞这块深埋在岁月风尘底下的美玉,为何今日才大放光彩?我以为,这不能不归功于“政通”与“人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发生过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大自然或人类社会,有多少沉埋在最底层一直被误为頑石的璞玉,一旦拂尘微琢,就再也掩盖不住那熠熠耀人的灿烂光彩!若干年前,我们还在湘西大庸修补地球。那地方,后來改名张家界,是中国新兴的旅游胜地。因感于那样奇美的山水鮮为人知,我曾给一位頗有才气又不无伤感的同学写过一首诗,末尾两句是:“璞在深山误为石,雕琢成玉光焰焰。”记得那同学看了后,吓得瑟瑟缩缩,唯恐背了“怀才不遇”、“对現实不满”的恶名。毕业后,他先在一所山区中学任教,后來考上研究生,成了广西师范大学的著名教授,实实在在是一块光彩照人的美玉。当波月洞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时,一位文化界的热心人就斗胆给中宣部領导写信,然后領导级级批示,要求落实保护措施、研究开发利用。一位摄影家为了展現这座地下宫殿的绰约丰姿,背着相机在岩洞里摸爬翻滾,终于把那绚丽多彩的珊瑚石、别有情趣的石山盆景、清如明镜的洞中岩泉、幽冥怪异的层层石幔…….一一摄入艺术镜头,並在省报整版刋出。不乆,省内外报纸、杂志、旅游书籍、影視屏幕一齐宣传,像和氏璧遇上了文王,波月洞从此名声鹊起。
波月洞最早見诸于文字史料记載,大约是明代当地一位姓陈的知县写的《芙蓉洞祈雨记》,详見《湖南通志》卷二十“山川地理类”一书。很显然,彼时洞既非以“波月”而命名,洞内诸厅景也多无名状者。原來,发現美、识别美、捕捉美的,不是古人是今人。他们中,有的是宣传、文化部门的干部,有的是財政、公安部门的职員,谁也没受过专门的地貭考古训练。他们中有一位是市文化馆的文学专干,他告诉我:相传这洞叫无名洞,大约到陈知县作记时称芙蓉洞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